晴時多雲

〈財經週報-投資看泰國〉從看見泰國看見台灣

2019/09/09 05:30

來自台灣的李致德、陳韋如夫妻共同創辦《VISION THAI 看見泰國》,讓想以華文看見泰國的讀者,看見台灣年經人的拚勁。來自台灣的李致德、陳韋如夫妻共同創辦《VISION THAI 看見泰國》,讓想以華文看見泰國的讀者,看見台灣年經人的拚勁。

記者魏錫賓/專題報導

〈財經週報-投資看泰國〉從看見泰國看見台灣李致德夫妻都認為,異鄉創業,要瞭解當地的社會特色。
(記者魏錫賓攝)

2014年在曼谷設立的泰國華文綜合數位媒體《VISION THAI 看見泰國》,由來自台灣的七年級夫妻共同創辦。資工背景的李致德,因過去被公司派駐泰國、而留在曼谷;而註定與文字脫不了關係的陳韋如,則同時選擇了愛情與麵包,和先生一起在異國創業。他們幾乎每天工作超過16小時,讓想以華文看見泰國的讀者,看見台灣年經人的堅持與拚勁。

服務想了解泰國華文用戶

對數字異常敏銳的李致德受訪時脫口而出,兩人在2009年1月29日開始交往,他於2009年4月21日就被當時任職的科技公司派駐泰國,後來升遷為泰國主管,從生活及工作經驗中發現有些市場需求未被滿足,因此決定創業,服務想要了解泰國的華文使用者;而維持遠距戀情,從小未離開過台北的陳韋如則說,因為喜歡創作散文,李致德以幫忙出書為理由,要她到泰國幫忙,她就在婚前「被騙到泰國」,結果是協助出版一期最多曾印製2萬多本的雜誌,一邊工作,一邊「試婚」。

兩人以李致德從退伍工作後儲蓄累積的100萬元資金,再向銀行小額借款,雇用了一位美編開始在家工作,並藉由一本樣本雜誌,先鎖定曼谷需要「華人市場」的飯店、餐廳及百貨在地廠商,開發陌生廣告客戶,展開新生涯。

廣告客戶大多是泰國企業

「我們希望幫助泰國發現華人市場,也讓華人看見泰國,雙邊交流,而不只是在華人圈打轉」。陳韋如表示,「因此紙本雜誌雖堅持使用繁體中文,讓別人看見台灣文化的力量,但我們的廣告客戶不以台商為目標,是因想要從最難的市場打起,也跟其他華文媒體有所區隔。因此,一直到現在,客戶也多是泰國本地企業」。

李致德說,異鄉創業,一定要瞭解當地的不同。陳韋如接著說明,他們2014年創業時,台灣數位當道,原本只要線上版;但深入發掘後發現泰國社會處於新舊出版品的過渡期,所以先發行紙本,並在雜誌上放了QR code,剛好有一點新又不太新,且能使選擇平面媒體廣告的客戶,還感受到數位力量。一直到泰國政府推動4.0新經濟政策,紙本雜誌發行30多期才功成身退。

對有心至泰國開創新事業的企業家或投資人,李致德建議,除了瞭解產業環境、確認法規,最好到泰國居留一段時間,像網路上的薪資水平,通常不會準確。若到現場,可以從街上、工廠的招工廣告,看到一般真正的薪資水準,且最好找個翻譯到處走走,才能獲得第一手的資料;而不少泰國人習慣現金交易,也不會有很長的票據期間,這在財務調度上,也相當重要。

韓商不了解泰國人而失敗

李致德看過不少失敗的例子,他指出,有資訊公司把台灣使用者的邏輯思維及操作方式搬到泰國,因與本地人習慣不符,而未能成功;也有獲得官方補助的電商,想做平台,找到的夥伴卻與零售無關,未如預期成長。更知名的案例是韓國Eleven Street(11街)平台在2014年泰國政變時進入,雖砸下3億多泰銖,且找了韓星宋仲基宣傳,大手筆地打開知名度。但因使用者操作體驗不佳、未能配合泰國人貨到付現習慣、客服回應速度慢及貨物上架的滿意度低等原因而敗北。另外「所託非人」的例子也常見,有些是找了不適合的合作對象,不少則是外派的人未能盡心。

兩人都認為「人」的問題,最難解決。陳韋如說,「要打開市場,一定要親自瞭解市場」。李致德補充,「台商到泰國主要是製造業,有些困難用錢可以解決,但不能解決的就是人的問題」。

親力親為就是他們創業後的生活型態,陳韋如表示,「每天早上7點半出門,在車上就談論公事,因為曼谷會塞車,到辦公室大約8點半,一直工作至晚上8點多才吃飯,回到家筆電打開,繼續工作至半夜12點半才休息,週末也常被工作填滿」。李致德說,他去年的工作時間是5,137個小時,訂製的筆電有2顆電池。

「連街上竹蜻蜓都能賣好幾年,只要投入就能存活,泰國到處是商機」。樂觀的李致德這樣說;而陳韋如則感慨地指出,「每天都在瓦解與重生。每天都在崩潰中,但晚上疲憊的睡著後,早上就說Go!打仗去。」兩人也異口同聲地表示,「不放棄,是因為想要看看自己能走到那裡」。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