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學者批評 中國不應納入IMD評比

2007/05/13 06:00

記者王孟倫/專題報導

IMD(洛桑管理學院)日前公布「2007世界競爭力年鑑」,由於中國排名首度超越了台灣,引起各界關注與討論;但財經學者指出,民主自由市場和共產威權的國家,根本就不該放在同個標準下進行比較,否則,結果一定會失真,更有誤導之虞。

首先,回顧兩岸在IMD世界競爭力的歷年競賽中,台灣原本從2003年的第17名進步到2005年的第11名,但在去年又滑落至第17名,今年再退步一名至第18名。

而中國在2003年的排名為第29名,雖然2005年一度退步到第31名,不過,在去年大幅進步到第18名,今年更拉高名次至第15名,也是史上首度排名超越台灣。

不過,對於這樣的結果,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吳惠林卻給了一個評語:「毫無意義」。

威權國家難以比較

吳惠林指出,台灣原本去年排名第18名、今年退步一名,卻引起國內如此大的震撼,主要原因是中國排名首次贏過我國,讓許多人憂心台灣競爭力優勢將逐漸流失,但他強調,「IMD其實就不該把中國也納入這項評比排名中」。

「試問,共產威權國家和民主自由市場,兩者要怎麼進行比較?」吳惠林表示,中國政府體制屬於威權管理,對於市場經濟又採取嚴格管控,但這樣的體制所帶來的高競爭力,只是表面的。

根據IMD的評比資料顯示,中國總體排名成績為第15名,其中,「經濟表現」排名最強,高居全球第二名,「政府效能」也排名全球第八名;但「企業效能」和「基礎建設」這兩項指標則雙雙落後台灣,分別為全球第26名與28名。

吳惠林指出,民主政治的行政效率本來就比較差,這也是台灣居於劣勢的部分,但中國挾著威權管理之優勢,使得其「政府效能」指標全球排名第八名,讓其整體排名成績往上拉,難道,這值得我們去學習嗎?

結果可能誤導國人

他更憂心的表示,IMD評比結果,可能會誤導國人,認為威權體制對國家競爭力與發展有很大正面幫助,甚至,對威權政權產生憧憬;同時也讓中國領導人找到藉口,而阻擋民主化潮流,因為在現有制度下,中國才能夠擁有強大競爭力。

數據亮眼多是造假

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張清溪也表示,中國官方公佈的統計數據非常亮眼,但其實很多都是造假,讓外界無法獲悉中國經濟真正的問題,包括投資過剩、國有銀行呆帳、政府貪污腐化、農村失業率、貧富差距擴大等諸多棘手問題。

他提醒,中國仍面臨經濟「硬著陸」(hard landing)危機,國人不應對中國市場有過度樂觀的想法。

此外,IMD的這份報告也指出,中國未來面臨的挑戰,包括:調整經濟結構、轉型經濟成長模式及積極保護環境;加強建構政府能力及對抗貪污腐化;提升社會發展,以改善人民福祉等。

台灣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龔明鑫表示,其實,台灣在企業效能跟基礎建設這兩項指標,在全球排名都比中國還要好,但由於台灣經濟逐漸走向高度成熟結構,GDP成長率不可能像中國一樣達到10%以上。此外,在政府效率上,因為無法凝聚共識讓政策如期推行,才使得總體排名成績不如中國。


競爭力評比 IMD、WEF落差大

記者王孟倫/專題報導

同樣都是國際競爭力排名,IMD(洛桑管理學院)與WEF(世界經濟論壇)評比名次結果,卻有很大落差;以中國為例,在IMD評比最新排名為全球第15名,但在WEF卻遠遠落在第54名,兩者評比結果落差了39名。

國際間有不少研究單位,進行跨國的全球競爭力評比排名,其中,又以IMD與WEF這兩家最具影響力與知名度,前者公佈的時間為每年的5月份,後者為10月份。

由於許多國家競爭力排名相差很大,因此,每年IMD和WEF在公佈結果後,都會強調自己的研究評比過程,比對方還具有完整性與準確度,兩方相互較勁之意味非常濃厚。

先以北歐的芬蘭來說,在WEF的國際競爭力評比,曾經連續三年拿下第一名冠軍,去年排名也有全球第二的好成績;但在IMD今年的世界競爭力排名當中,不僅連前十名都無法進入,甚至排名到全球第17名,與WEF評比結果相差了15名。

兩家機構對中國競爭力之評比差距更大,中國在WEF的國際競爭力評比,從前年的全球第48名、降為去年的第54名,但IMD今年卻評比為第15名,相差了39名之多。

其他國家也有類似狀況,日本在WEF排名是全球第七名,但在IMD則遠遠落到第24名;德國和英國這兩個歐洲大國,在WEF評比其競爭力為全球第八名與第十名,在IMD競爭力排行榜上,卻落到第16名與第20名。

台灣方面,雖然兩者名次評比差距並不大,但WEF的評比名次較佳,為全球第13名,在IMD為第18名。

因此,有國內不少財經學者即認為,全球競爭力排名之消長,可以作為政府未來改進參考之重要依據,但不管名次是進步或退步,實在無需過於誇大或渲染其結果。


IMD偏重統計 WEF重問卷調查

IMD(洛桑管理學院)與WEF(世界經濟論壇)這兩家研究機構總部同樣都設在瑞士的日內瓦,在1996年之前,全球競爭力報告是由雙方共同合作進行,但後來決定分家、各自發布不同的全球競爭力評比。

雖然同是被公認最權威性的國際競爭力評比機構,不過,由於IMD與WEF雙方採用評比指標、進行方式、評比權重不一樣,導致許多國家的排名結果,呈現相當大的落差。

IMD競爭力排名主要是依據四大類指標,分別是「企業效能」、「政府效能」、「基礎建設」以及「經濟表現」,其中細部指標有323項,今年評比的經濟體總共有55個。

WEF的全球競爭力排名,使用的指標有三,分別為「創新因素」、「基本需求」以及「效率提升」三大類,細部指標有100項,但評比經濟體遠高於IMD,達125個。

其次,在進行方式與採用權重上,兩家機構都有「實際統計數據之資料」以及「企業經理人的意見問卷調查」,但IMD的評比較重視統計數據,佔整體比重三分之二,問卷調查僅佔三分之一。

WEF則重視問卷部分,佔整體比重四分之三,統計數據僅佔四分之一。

(記者王孟倫)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