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照)
由於壽險業大量銷售儲蓄型保單,讓許多國人誤將「保單」當「理財工具」,金管會上週出重手,宣示要讓高儲蓄保單在市面上絕跡;但是,近日已有消息傳出,部分通路開始用各種話術,「提醒」投資人高儲蓄險即將停售,「要買要趁早」,這不僅扭曲政策用意,更引發更多消費糾紛,主管機關要好好查一查。
國內保費收入年年創新高,去年新契約保費收入高達1.38兆元,若以台灣人口來看,此堪稱是國際奇觀;其中,儲蓄型保單銷售約7452億元,占市場比重高達54%,也就是說,台灣人這麼愛買保險,目的卻不是買保障,而是當理財工具,可以拿到比定存更好的利率。
問題是儲蓄型保單熱賣,不僅造成保險商品本質遭到扭曲,另一方面,壽險業滿手資金卻沒有投資標的,未來要如何兌現高宣告利率,將不利於未來保險業之健全經營。
在金管會與壽險業者溝通後,金管會將祭多項措施「導正」目前這種失衡狀況;當然,主管機關並非一網打盡、全面禁止任何儲蓄型保單,主要是盯上「高成分」的儲蓄型商品,其他保單必須調整保障比重,或將利率調降等。
既然高儲蓄商品即將成為末代保單,有的理專或銷售人員不免會趁機拿來大力推廣、提醒客戶,「現在不買、以後就買不到了」;但此舉無疑是誘使客戶購買,在這種「限期搶購」的心理因素下,民眾往往還沒搞清楚情況,就貿然投保,而無視自身保障需求。因此,主管機關應要求銀行或壽險公司,不得藉此勸誘客戶購買儲蓄型商品,否則,一旦出現搶購潮,反而使得保障型保單比重更低,也徒增更多不必要的消費糾紛。(王孟倫)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