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電視數位化 向日本借鏡

2004/12/06 06:00

對談人:

賴國洲:台灣電視公司董事長、2004台北電視節主席、台灣數位視訊協會理事長。 日枝久:日本富士產經媒體集團會長、富士電視公司會長兼執行長、日本民營放送聯盟理事長。

賴國洲董事長:數位化的發展,不管是從業者的角度來看,或政府的角度也好,都希望藉由無線電視數位化的過程,能將有關無線電視的政策,重新做一個思考與探討。

日枝會長從富士電視台的基層員工做起,長久以來累積了豐厚的商業電視經營成功經驗,對整個日本電視文化更具有領導指標的作用。

尤其他現在又擔任日本民營放送聯盟理事長,對帶動日本商業電視的正面發展有長足的貢獻。

因此有關無線電視發展的面向上,尤其是數位電視發展上,日本在法律層面與政府政策上的作為及業界所發揮的影響力,以及在這樣的政策環境中,業界的策略因應又如何發展,十分值得我們借鏡。

日枝久會長:首先我先講政府的部分。

小泉首相在他最近的一次政策演說中表示,他希望能把日本變成一個最尖端的國家,他認為在IT產業裡面,電視的數位化是最重要的。

因此在日本的產業環境裡,政府已經做了明確的宣示,而與電視業者有了一致的共識。

電視業者在7、8年前也曾經認為日本並不需要花這麼多錢發展數位電視,只要照目前的狀況持續下去就行了,當時各台都感受到非常大的反對壓力。

日本民間總共有127家電視台,它們數位化初期所需要投資的金額高達1082億日圓,對它們來說實在是非常龐大的投資。

當時只有我一人贊成數位化,為什麼呢?因為從技術觀點上去看,反對此事在歷史的角度是不合理的。

2004年應該是資訊化社會的開端,由工業時代過渡到資訊時代,將所有的家電用品、電腦用品全都整合起來,變成一個資訊化的社會;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現在DVD、攝影機、手機,這些產品都已經進入數位化的時代,電視業者如果拒絕數位化,就是拒絕成長。

綜合來講,日本民營電視台從2003年到2011年的完全數位化過程中,當然會有許多困難。例如127家電視台,每家至少要投入50億日圓來進行數位化的工程,因此我們希望在這過程中,政府能給電視台減稅及貸款的機會,讓產業能完全進入IT時代。

賴國洲:隨著台灣電視業者的共同努力,在今年7月無線數位電視開播之後,台灣的電視數位化政策越來越明朗。

以「挑戰2008」政策為例,我國政府的論點,和小泉首相一樣,數位電視的發展是整個產業的領先指標,透過數位電視的發展,會對整體產業產生帶頭作用。

最近政府已經宣布一項類似美國FCC的導入政策,就是規定業者,要把數位調諧器內建在電視機裡,透過這樣的行銷手法,來推進數位產業。

也就是說,從2006年1月起,所有29吋電視機必須內建數位調諧器;從2007年1月起,21吋以上電視機也必須如此去做;到2008年必須全面的數位化。政府希望在2010年時,無線數位電視能全面普及,屆時將把無線類比頻譜收回,另行規劃利用。

日枝久:台灣的電視事業是由三台開始的,而日本則是由五台開始,獨佔的時代也曾經出現過。但看看現在,日本已有有BS衛星電視、CS衛星電視、眾多的有線電視、寬頻有線網路等,競爭相當激烈,因此如何能增加廣告收入,對經營者來說是很大的挑戰。而面對這麼多的競爭,如何確保自己的收入,是很重要的事情。

賴國洲:的確,廣告是不可能消失的,廣告有帶動社會的影響力,有的甚至比節目還受歡迎。

但看整個電視產業發展,從無線到有線的過程中,每個電視業者所分到廣告的百分比都相對減少,廣告過去最高曾佔無線電視台收入來源的98%,但我們現在發覺,數位時代中,電視節目的通路會越來越多,不管是有線、衛星、無線及寬頻,這些媒體都會分配掉廣告市場。因此我在台視的整體經營策略上,做出重大的轉變,以內容為核心,來發展整個周邊的事業,包括開拓內容衍生出的周邊產品。

如此產生一個很重要的理念,就是以內容為核心,所思考的就是它所衍生出的影音產品,如何才能做最大的發揮。

當然日枝會長所提的must-carry概念,必須重新去調整,因為這涉及版權的課題,這個課題也是無線電視台最重要的收入來源。

日枝久:台灣的法律跟日本的法律不同,台灣有線與無線的法律規範不同。

在我們富士電視公司有一個專門負責版權的部門-「版權開發局」,節目部規劃了一個節目,「版權開發局」就開始發想,做出各種不同的商品,增加多元的收入。

當年我進公司時,這個單位的收入是零,但現在的收入卻占了全公司收入的20%,他們只要負責想出各種不同的點子,就能讓公司賺錢。

數位電視的經營,首重經營者跟員工都必須有同樣的觀念,如何產生新的服務、新的內容?新的內容能否讓觀眾接受?如果能的話,就能衍生新的生意出來。

電視是一種愉快的內容,這是電視的原點,當它提供人們觀賞的同時,還有什麼附加價值,把電視從看變成能用?這將是未來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向。

賴國洲:的確,電視是要讓人看得愉快的。

假設要描述電視的話,大多是以娛樂經濟來看待它。

延伸日枝會長的論點,我們可以想到,電視的主要觀眾可能是上了年紀的人,但在台灣,對觀眾輪廓的解讀,包括廣告主在內,他們訴求的對象是14歲到45歲的族群,我一直認為這樣的訴求可能是片面而非全面的,當然電視節目也該想辦法滿足年輕人,去創造及滿足他們的需求。

但相對來講,上了年紀的人,他們也會在電視的使用上,有著更大的需求,我們如何在相關產業的創造裡,去延伸出無限的商機?

據我了解,日枝會長從擔任節目部主管以來,每推出新節目,都能抓住社會脈動,這樣的風潮,在台灣也都能引起相當的反應,富士電視45週年的代表作品「白色巨塔」就是很好的例子。

在節目趨勢掌握上,勢必要去精密分析日本觀眾的品味、適當的設計及安排節目表,以達到用內容去服務觀眾的目標。

日枝久:最主要的,是要去掌握社會脈動!

在我們的製作群中有年輕人,年輕人有效且精準地去掌握脈動,再由年輕人去帶動年長觀眾的喜好。

例如現在韓劇在日本也引起一股潮流,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在週一晚間9點鐘的時段,放映一部名為「LAST CHRISTMAS」的連續劇,這部作品講的是「純純的愛」,這就是掌握社會脈動。

現在的社會,民眾心裡所欠缺的就是「純純的愛」,我們就用這種方式來掌握觀眾。

我們充分去了解經濟環境、充分去了解環境的空氣、充分去掌握年輕人的脈動,也就能延伸出年長的觀眾群。

賴國洲:究竟怎樣才是觀眾會覺得有趣的內容?是喜劇對觀眾來說接受度較高?抑或愛情劇較能打動觀眾的內心?日枝會長提到韓劇也進入日本,您是否觀察到,有些價值觀不只在日本市場能被解釋,甚至在跨國市場上,也能被解釋?

日枝久:現在世界的整個價值觀都在轉變,也許我們所碰到伊拉克戰爭、失業的問題、金錢的觀念等,已經成為一個潮流了。

現階段,我們發現什麼是缺乏的,我們就會去追尋。

譬如說,某部電影當年非常賣座,我們會來看看它的背景,就可以發現當時的環境是怎樣的,因為當時也會有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尺度,也會有不同的審美標準,這些用在世界各國都可解釋得通。

賴國洲:如果我們用台灣社會熟悉的例子,日前引起高度重視的「白色巨塔」來呼應日枝會長所提及的這些社會趨勢,「白色巨塔」所表現出來的社會價值、社會趨勢究竟是什麼?「白色巨塔」在30年前曾拍過電影,今天改拍成電視劇播出,兩者間的價值是否因年代不同而有了差異?

日枝久:在30年前,可能醫療問題並不明顯,現在則發生一點醫療事故,馬上就上報紙頭條,這些問題在現代社會越來越無法隱藏。

另外還有就是上班族可能會把劇情擬人化,而將自己或其他人當成是財前(劇中男主角),也會有這樣的不同。

這次應邀前來台灣參加金鐘獎頒獎,感覺和20年前參加的完全不一樣,以前只有三台,根本沒有有線電視,但現在感覺到環境是很有活力的。

台灣預計到2010年電視要全面數位化,我期待這是一個非常成功的方向,能夠讓業者和廠商一起來朝這方向努力,但重要的是,要提供什麼樣的內容和服務?這是一體兩面的事,期待台灣的數位電視能夠成功。

賴國洲:數位電視原本就是充滿了想像力與創意,換言之,數位電視的未來,我們既不能用傳統電視的方式去想它,也無法用任何拘束的條件去替它規劃出既定的範疇。

相關的業者,如何能既合作又競爭,共同去開發和努力,讓社會大眾得到好的服務,而讓產業能得到最大的發展,這是電視業者應該共同規劃和致力之處。(本報財經中心整理)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