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封面故事〉拒當黑心商人 B型企業要讓世界更美好

2018/07/30 06:00

B型企業亞太年會2017年在台中舉辦,找來各國B型企業代表。(記者羅倩宜攝)

記者羅倩宜/專題報導

社會企業蔚為風潮,從挪威100%自產能源的旅館、苗栗苑裡挽救藺草編織的工作室、到非洲難民營裡的生態工廠,都在「用商業模式來解決問題」。不過社會企業的定義較為鬆散,近年有規範更為嚴謹的「B型企業」出現,獲得不小迴響,而台灣的B型企業又跑在亞洲最前面。

「B型企業運動」的年紀很輕,2007年才由兩位美國企業家發起;十年後的今天,全球已有逾50國兩千多家企業通過認證。這一切,都從一顆籃球開始。傑伊(Jay Coen Gilbert)和巴特(Bart Houlahan)因為熱愛籃球,1990年代創辦了籃球鞋及服飾品牌And 1 ;經營事業的同時,也重視員工福利,設置哺乳室、籃球場,辦公室還養了8隻大狗,更提供社區民眾免費籃球課程。

B型企業認證 兩千多家通過

「今天聽起來不覺得特別,30年前是很前衛的做法。」台灣B型企業協會秘書長黃惠敏說,And 1在2005年就做到全美籃球品牌第一,市值一度高達2.5億美元,但不敵Nike等運動大廠競爭,將公司轉手。「沒想到3個月內,公司的理念和文化消失殆盡;」不僅員工福利縮水、社區參與也中斷。

這感覺就像一手養大的孩子受到傷害;於是傑伊和巴特開始思索,如何保障企業在經營權移轉時,創辦初衷不被消滅。2007年他們邀來在私募基金任職的安德魯(Andrew Kassoy),一起推動B型企業(B Corp)運動,並從「認證」和「立法」著手。

B指的是Best for the world(對世界最好),也代表Benefit(利害關係人的利益 )。認證機構B lab會從公司治理、員工照顧、環境友善、社區照顧和客戶影響力等五大面向進行評估,申請的企業必須填寫長達數十頁的「企業影響評估表(BIA)」,全面檢討是否夠資格擔當「對世界最好」。申請過程少則半年、多則1年以上,認證顧問與企業員工、供應鏈夥伴面談,確認達標才發給證書。

對世界最好 B型認證健檢

黃惠敏說,「這就像是企業的健檢,並不是拿到認證就結束;每3年必須重新認證。我們希望企業加入時是80分,再逐年進步到滿分200分。」

舉例來說,在「對環境最好」方面,評比項目包括辦公室符合綠建築的比例、水電費及能耗。「對員工最好」方面,則有男女員工比例、離職率、薪資結構及福利等。

放眼全球B型企業,小型新創占多數,但也不乏高知名度大廠。美國戶外休閒品牌Patagonia為了減少種棉花留下的農藥污染,主動教競爭對手如何種植有機棉;在國內,博仲律師事務所在車水馬龍的台北車站前蓋起綠屋頂,去年收集46噸雨水再利用,且因隔熱良好省下4,700度用電。

亞洲B型企業 台灣遙遙領先

B型企業追求的不只是股東利潤最大化,而是把環境、員工、社區的利益放在更優先。很多人擔心恐因成本增加而犧牲獲利,事實恰恰相反。國內包括護膚品牌綠藤生機、公平貿易服飾品牌繭裹子,都深受年輕族群歡迎。

「誰說做好事不能賺大錢?」前亞太B型企業協會理事長張大為說。因為認同理念,客戶的忠誠度更高,口耳相傳吸引更多人參與。亞洲目前有80家B型企業,台灣就占了23家,遙遙領先第2名的韓國,也展現了台灣在「對世界最好」的實力。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