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書劍集》以大眾之名的貿易戰

2018/06/04 06:00

美中貿易戰於是為了大眾而誕生,不論大眾願不願意,亂局也終究要以大眾為理由才能收拾。(美聯社資料照)

◎歐陽書劍

美國總統民選產生,理所當然要迎合大眾的期待,川普因此獨挑大樑,在貿易舞台上東征西討;中國體制不同,不過,不管進或退,當然是「為了大眾」,這是官方話語所必然。美中貿易戰於是為了大眾而誕生,不論大眾願不願意,亂局也終究要以大眾為理由才能收拾。

「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滿足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中國願意從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各國增加進口」,美中新一輪貿易談判後,中國的聲明改變不多,強調願意增加進口,而且是既定政策,目的在滿足民眾需要;另一方美國的談判代表還在國外,總統川普卻忍不住再度嗆聲,「美國的貿易赤字接近八千億美元,不可能輸掉貿易戰」,也是為選民「揭竿而起」。

一攻一守態勢明確;一方張牙舞爪的表情栩栩如生,另一方輕描淡寫的話說得漂亮。在糾結不清的貿易戰場上,贏家要能拿到想要的戰利品,可以想見,心情頗不平靜的川普,應該還未拿到心目中的戰利品,不過,真正的輸贏更待定義,新的問題應該是,既以大眾之名,大眾的想法是否一致?

川普認為貿易逆差太高,影響美國的就業機會,他的目的是要平衡貿易關係及避免美國廠商被迫移轉技術,然而,美國剛公布的五月份失業率已降至三.八%,為十八年來的低點,勞動市場的改善,並未依賴貿易赤字的減少;而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及技術移轉等問題,則有其他解決方法。

提高進口關稅,可能使進口品價格提高,對一般消費者來說,反而非利是弊。當然,若僅提高某一國的進口關稅,可轉由其他國家輸入同樣的商品,可能會有替代效果,只是品牌、品質及價格不一定相同,消費者的選擇終究少一點,福利還是受到影響。

如果以消費大眾為考量,則進口的質高價低商品愈多愈好,關稅愈低愈好,但現實不是這樣,美、中都已示範了貿易談判時,對出口的錙銖必較,對進口的層層設限;「大眾」,被掩蓋在貿易談判的濃烈硝煙中。

中國商務部統計今年一至四月進口近六千七百億美元,約成長廿%,出口雖接近七千五百億美元,但成長不到十四%,貿易順差不到八百億美元,與去年同期比較,下降超過廿%;美國統計的資料公布至三月份,中國對美國的順差卻已超過九百億美元。雙方數字或因進出口採用不同方法的統計差距而有較大不同,進口包含運費、保險費等,但幾個月近千億美元的順逆差差距,顯示的到底是哪國的大眾比較幸福呢?

保護主義的幽靈似乎由川普喚醒,但根據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的資料,過去幾年美國的關稅稅收大概僅占總進口額的一.五%左右,比率其實比大部分國家都低。只是川普以提高關稅脅迫貿易對手國,違反降稅的國際趨勢,反而激起國內外的批評,大眾並不全然認同。

那麼,到底買得多好呢?還是賣得多好?順著爭執的核心追蹤,似乎各國領導人都希望取得貿易順差地位,帶動國內經濟成長,但是,全球國家不可能都是順差,在發展過程的不同階段,也會自然有貿易出入超的起伏;換個角度想,其實消費能力才是幸福的來源。

國際貿易原來是雙贏的交易,只是被雙方搬演成雙輸的戲碼。不過,對風險敏感的股市,近幾個月並未反映美中貿易談判的不確定性,或許談判有趣的地方就在戲劇性,有時轉個彎就能把事情搞定;中美間終會談出初步的結果,不管是否以大眾之名。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