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台灣併購點將錄 讓股價飛了嗎?

2018/05/07 06:00
【封面故事】台灣併購點將錄 讓股價飛了嗎?

台灣企業併購案

記者魏錫賓、陳永吉、張明富/專題報導

這幾年中國「錢淹腳目」,但各產業發展獨缺關鍵技術及專利,因此大肆對外併購,企業藉此快速壯大,不過中美貿易戰開打,阻斷國際大型併購案,如博通併高通、高通併恩智浦各出現美國政府、中國政府出面阻撓,導致全球併購活動放緩,台灣的併購行動也受影響,但電子業相關併購案依然活躍。

風水輪流轉 電子取代金融成併購焦點

2004年至2011年是台灣產業併購的黃金時期,其中2006、2008及2011年的併購金額均超過1,000億元,在那段期間,金融業的併購案呼應金融改革而加速進行,除了多家信合社被商業銀行併購外,主要案例還包括2005年富邦與台北商銀合併,2006年合庫併農銀、中國國際商銀與交通銀行合併為兆豐銀行,2007年渣打併新竹商銀、花旗併華僑銀行等,2010年以後,紐約人壽、台灣人壽及中國人壽等壽險公司,則分別為元大、中信及中華開發等金控併購。

2011年以後,金融併購案開始減少,2014年後每年均只有一件,根據金管會統計,從2004年迄今的金融併購案共有55件,但8成以上是在2011年以前完成。經濟部的資料顯示,2012年後,國內併購案件數雖未急速下滑,但金額大幅降低,各年併購金額均未超過600億元,且電子業的併購,逐漸成為焦點。

夏普世紀併購案 鴻海集團人財兩得

回顧近年台灣併購活動,對外併購就以前年鴻海(2317)併購日本夏普最為經典,這不僅是鴻海有史以來最大型的併購案,也是台灣企業對外投資的第4大案,鴻海併購夏普之後,成功讓夏普起死回生,鴻海後來處分夏普特別股,暴賺數百億元,並取得面板關鍵技術、強化與最大客戶的合作關係,可說是近年最成功海外併購案。不過,鴻海股價雖從2016年4月簽約合併時的80幾元,在2017年中一度上漲到超過120元,上週卻已回落至80元的低點。

日矽併與國巨向外擴張 股價兩樣情

在國內,剛完成的一樁大型合併案則是日月光與矽品,日矽合之後產生的日月光投控(3711)上週才重新上市,這也是一樁歷經吵吵鬧鬧、從冤家變親家的重要合併案,雙方合作可望拉大領先優勢,也是防堵中國業者鯨吞蠶食台灣半導體業的重要一步,一開始股價雖然不領情,但外資報告甚為捧場,上週五已止跌回穩。

國巨近幾年靠著併購案,總市值從430多億元膨脹至1,700億元,搖身一變成為被動元件龍頭,豐功偉業包括旗下智寶(2375)入股凱美(5317)、奇力新(2456)四合一整併及國巨4月底收購君耀-KY(6422)。國巨除了積極擴大規模,這2年來並減資瘦身,股本降為35億元,而股價也從2年前的50元出頭,一路上漲至上週收盤的674元。

太陽能業三合一 台灣綠能新的模式

至於在進行中的太陽能三合一案,由於產業低迷已久,國內業者虧損連連,又不甘淪為中國的代工廠,被漫天砍價,只能看人臉色過活,因此由於新日光(3576)、昱晶(3514)、昇陽光電(3561)決定整併合組成一家「聯合再生能源」,三家公司在3月底已分別在臨時股東會中通過合併案,未來除了分工明確,也要做自有品牌,開創台灣綠能產業新的商業模式,暫訂合併基準日為今年10月1日。

台灣併購史上也有失敗案例,其中以宏碁(2353)最為慘烈。宏碁在1990年代一連串的海外併購案,不僅付出過昂貴的學費之後,再加上北美市場銷售不如預期,最終導致宏碁在1991年出現虧損。宏碁在1990年併購美國高圖斯,最後黯然退場,之後經過幾次失敗併購案,導致宏碁退出美國市場,失敗過程成為美國哈佛商學院的教材,股價在2015年還一度跌破10元。

併購擴大規模 股價受經營績效影響

企業因經營策略考量,為了獲取技術、通路、議價能力、多角化,或者市場等理由,選擇對外併購相同或不同產業類別的其他企業,在消息曝光或簽約、合併之時,往往聚焦市場目光,成為左右股價的短期重要因素,但中長期以後,股價仍受經營績效影響,大不一定就是美,後來的經濟及產業環境,是否符合併購之時的預期,也是股價能否再上層樓的關鍵。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