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制震宅>打破耐震迷思 建物結構更重要

2018/04/16 06:00

圖為因地震倒塌的台南維冠金龍大樓。(資料照)

記者徐義平/專題報導

業者建議,與其追求制震、隔震設備,不如強調結構安全。(資料照)

對於抗震宅,業者認為,與其追求制震、隔震設備,不如強調結構安全,尤其是結構設計與施工若能確實,基本上已足夠應付5級地震。台灣建築安全履歷協會理事長戴雲發表示,其實不要將制震、隔震等設備過度神話,若裝置設備不足,頂多只是行銷訴求,且建築物最根本的是結構安全與施工札實,若兩項都達標,耐震設備只是加分,而且加分效益並不大。

大L、大U、大T結構 地震易受損

戴雲發指出,建物安全最重要的兩大項目,便是結構設計規畫完整以及施工札實,以921大地震為例,大L、大U以及大T等三種結構配置設計,通常遇上地震出現受損的機率都是排前幾名。因此,建議新案結構設計要盡量避免大L、大U以及大T的配置設計,倘若真的避免不掉,也要針對結構比較軟弱的地方加強樑柱與牆面的支撐;至於低樓層可能出現軟腳樓部分,建議多增設幾道牆面加強支撐力道。

另外,施工部分,除了綁鋼筋的紮實與角度正確外,轉角、彎鉤以及錨定是否札實都是關鍵,若兩大項目均實際落實,基本上RC結構體本身就能達到0.25g(約5級地震強度)的耐震標準;若結構不安全,即使再怎麼強調制震、耐震設備,其實就像是一棟肌肉不健全的大樓拄著兩根拐杖。

施工過程有模糊空間 建築安全履歷難推動

戴雲發坦言,目前台灣多數工地未達標準,尤其部分建案對於綁鋼筋並沒有要求,這是台灣面臨的根本問題,業者也心知肚明,甚至不敢細靡遺地拍攝興建過程,提供購屋民眾檢驗,這也是台灣的建築安全履歷制度始終無法推動的原因。

以綁鋼筋的工錢為例,一天工錢就從1,000多元至3,000多元,建物品質也從此細節開始分勝負;再來是預拌廠出來的混凝土,部分業者會在工地再加水,讓原有的比率被破壞,甚至從預拌廠調製時,每立方便有再增加80元至120元費用的差別,這部分的工錢以及費用,購屋民眾通常不會知道,只會看到外觀用石材以及公設豐富的社區便被吸引,然後掏錢購屋,卻忘了建物安全的重點。

建物要能安全耐震 仰賴設計與施工品質

目前建築物結構一般可分為加強磚造、RC(鋼筋混凝土)、SRC(鋼骨鋼筋混凝土)及SS(鋼骨);目前建築結構體已鮮少用加強磚造,多數是使用RC,超高大樓建築物則偏好使用SRC結構。

多數人的傳統印象中,覺得鋼骨結構成本較高所以較好,其實不盡然。鋼筋混凝土和鋼骨結構都只是一種建造大樓常用的工法,一棟建築真正要達到安全耐震,必須要有好的設計和好的施工。

例如,鋼骨結構若焊接不良,很容易造成焊道失敗,導致大樓受損破壞;而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每根鋼筋,若連結和握裹施工不良,對安全的影響也非常的大,因此每種工法若要將品質做到確實,都有其施作上應特別注意的地方。不管鋼筋混凝土或鋼骨結構,只要是結構系統規畫得好,耐震力設計級數是足夠,且施工品質精準確實的話,也都可建造出安全耐震的住宅。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