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熱門話題〉法蘭克福展覽業在亞洲壯大 杜承華功不可沒

2018/04/02 06:00

法蘭克福照明展打造的數位建築。(主辦單位提供)

記者羅倩宜/專題報導

圖為2016法蘭克福照明展的展場一隅。(主辦單位提供)

全球第3大的法蘭克福展覽公司,去年營收240億元,其中超過60億元在亞洲市場。過去10年法蘭克福展覽公司在亞洲壯大,與中國崛起有關;但有個台灣人也功不可沒,他是法蘭克福展覽香港分公司的負責人杜承華。「德國人辦展沒有撇步,就是照規矩,一步一腳印,不喜歡投機取巧。」

法蘭克福展覽公司香港分公司執行董事杜承華。(記者羅倩宜攝)

近年跨國集團在大中華區的業務,多由中國分公司主導;已經少有外商將兩岸三地交給台灣人掌管。杜承華是少數的例外。1993年進入法蘭克福展覽公司,在台灣成立1人辦事處,25年後的今天,台灣已有55名員工。

想拿代理權 意外成為員工

「其實我當年只是想拿亞洲的代理權,但德國總部不給我,反而聘我為專業經理人。」杜承華說,或許是因為「法蘭克福展覽」這個品牌不願輕易外放,也或許是利潤太好,總部想把業務留著;總之多年以後,由他主導的兩岸三地甚至亞洲市場,早已成為德國大家族的一員。

大學念的是德語,畢業沒多久就進外貿協會工作,接觸到展覽業務後,觸發杜承華的熱情,「我是衝鋒陷陣的個性,不適合坐在辦公室;」因此他在外貿協會沒多久, 就決定自己創業。當時法蘭克福展覽公司在台灣的業務,是交給德國在台經濟辦事處來代理。「沒有辦法突破,」主要是德國在台辦事處的人力有限,還要負責柏林、紐倫堡等其他城市的展覽,怎有餘力幫法蘭克福大力推廣。

之後他被聘為台灣的負責人,成為大中華區的第一個員工。「交給我,我什麼都做。」他回憶,90年代,德國的會展已經很成熟,德國的產業強項,都已經有相關展覽:汽車、機械、建築。從最南邊的慕尼黑擅長電子展和建材展BAU、漢諾威的Cebit電子展及工業展、科隆的五金展和家具展等等,可謂百花齊放,都是全球數一數二的規模。

法蘭克福經驗 成功移植亞洲

「雖然德國會展產業蓬勃,但亞洲還不興盛,台灣因為很早就做出口,廠商懂得去參展;中國則是完全沒有。」過去20年中國市場愈來愈大,也給了法蘭克福展覽公司一個先機,再加上杜承華拼命三郎的業務狂熱,法蘭克福已經把好幾個在德國總部的成功展覽,「移植」到亞洲市場。

例如法蘭克福的汽車零配件展、紡織展、樂器展,都是全球規模第一,現在上海也有分展,仍由法蘭克福展覽公司自行主辦。像這類「品牌移植」的作法,在會展業界並不罕見:巴塞隆納的MWC世界通訊大會、美國拉斯維加斯的CES,同樣都打著CES及MWC的名號,在亞洲辦展。不過以法蘭克福的數量最多,也最成功。

「總部的策略是,不能『移植』,就跟當地合作。」例如法蘭克福照明展「Light + Building」這個品牌行之有年,十多年前要開拓中國市場時,因中國LED產業在福建沿海有供應鏈,當地已有照明展會,「不適合硬碰硬,我們就找這個業者合作。」現在由法蘭克福展覽公司持股一半的「廣州照明展」,規模直逼法蘭克福的「Light + Building」。

市場和產業 成功兩大關鍵

杜承華分析,展覽成功有兩個最大關鍵:市場和產業。「像法蘭克福展覽公司就有整個歐洲市場支撐,而且一半以上的參展廠商和參觀民眾是來自德國以外。」他說,如果沒有市場,就要像台灣,有產業支撐。「台灣現存最出色的幾個展覽,都是產業強項。」例如電腦展、自行車展、工具機展、汽車零配件展。

台灣電腦展 突顯台灣強項

他認為,台灣的政府部會之間可以更多協調合作,更靈活去開拓全球市場。例如香港貿發局和觀光局就很密切合作。「政府更有彈性,民間可以跑得越快。」他開玩笑,像一例一休,展覽業最有體會,「我們每個月都帶台灣廠商到德國參展,一來都超過7天,怎麼可能7休1?杜也曾問同仁,希望老闆怎麼處理一例一休比較好,「同事都希望維持出差,只要給補休就好。」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