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數位化熱浪來襲 德實體銀行快收攤了

2017/10/16 06:00

德國銀行業面臨數位化浪潮的挑戰,從2000年以來持續瘦身、裁減分行數量。圖為民眾經過德國商業銀行(Commerzbank)在法蘭克福的分行。(彭博)

編譯楊芙宜/特譯

在德國,民眾想要去往來銀行辦理個人理財相關業務,卻發現銀行所設實體分行越來越少的情況。最近德國政府資助的開發銀行德國復興信貸銀行(KfW)和席根大學(University of Siegen)研究顯示,近期德國銀行業關閉分行速度明顯加快,光過去2年就有總計達2200個據點關閉,而金融界大瘦身的原因,主要是受到數位化(digitalisation)浪潮的推動。

每4家分行 就有1家被關閉

這項研究發現,21世紀伊始,德國銀行、儲蓄銀行和金融合作機構的各地分行還有3萬8000家以上;迄2015年,被關閉的分行數量總計接近1萬200家,減幅高達27%,相當於金融機構每4家分行就有1家被關閉,使德國境內銀行業的分行數量剩不到2萬8000家。

德國復興信貸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席雲納(Joerg Zeuner)說,如果銀行維持目前收掉分行的速度,迄2035年時大概只剩下2000年金融機構分行數量的一半。

該研究顯示,從2000至2015年期間,德國銀行業以平均每年關閉約2%、約680家分行的速度來轉型,瘦身幅度遠較先前外界估算的更大(先前推估每年縮減分行1.3%或關閉約430家),且這僅包括配有職員和全時間營業的一般銀行分行而已;德國鄉村地區關閉銀行分行的速度較城市更快,鄉村、城市減幅分別達27%、23%。

風險考量 貸款申請恐被拒絕

此一發展讓大多數中型企業客戶感到憂心忡忡,由於這類客戶經常需要和往來銀行密集諮商所需的融資。德國復興信貸銀行研究部門先前分析顯示,銀行業分行數量每減少1家,客戶到下一家分行的平均距離就增加5公里,而在德國鄉間地區銀行分行間的距離可能更大,不管對公司客戶或一般消費客戶的影響都更為顯著。

銀行實體分行存在對信貸供應具有一定重要性,借貸間地緣就近的便利度高,藉由經常溝通觀念和發展長期關係,通常有助於改善資訊流通的程度,尤其在最終貸款決策裡扮演重要角色的「軟資訊」無法從公司財報數據找到。例如,評估借貸風險的考量包括企業所有人對公司的管理品質、可信賴度、或生活情況,以及公司長期策略目標、傳承因素、趨避或擁抱風險程度;當資訊不確定性越高,可能導致更高的風險代價,造成貸款利率更高、或貸款申請被拒絕。

申請帳戶 網路全程僅數分鐘

對德國個別民眾來說,能就近和銀行顧問討論相關理財方面的需求雖然也很重要,尤其需要當面討論貸款需求的情況;不過,如果連使用最基本的如提領現金等銀行服務都需要手續費,那就另當別論了。克里斯汀娜沃爾夫接到德國主要銀行來函,今年3月起將針對提領現金和其他服務收取費用。她研究後決定選擇歐洲某大金融集團旗下已備有完整數位化服務的銀行開設新帳戶,網路上填寫個人資料、接受相關服務條款後,立即接到申請「正在處理中」的確認訊息;進行到第3步驟時就透過視訊對話窗鑑定本人身分,全程僅數分鐘,「我非常訝異速度這麼快,過程如此容易」。

德國復興信貸銀行和席根大學的研究顯示,德國銀行業掀起分行關閉瘦身潮的主要推手就是「數位化」。銀行產業的商業過程正在經歷現代創新數位科技的轉型,新科技應用包括網路、區塊鏈、大數據、理財機器人、自我學習演算法等,持續和網路整合的趨勢已經來臨。此外,新型態競爭和客戶要求(行動裝置友善操作、即時理財建議、交易費用比較)等,也都導致更多線上銀行服務的出現,以強化業界獲利能力、藉標準化和專業化來改善經營效率,包括在人口銳減地區「削減過剩產能」和刪除企業併購後造成的累贅結構在內。

電子支付 銀行最強競爭對手

非金融業的科技大咖如Google、蘋果和中國阿里巴巴、騰訊、以及數位新創公司,都開始提供電子支付等一些數位金融服務,使傳統銀行業面臨更激烈競爭。一些科技業者甚至已有銀行業經營、或電子支付(e-money)的牌照,例如蘋果、Google和臉書的電子支付,阿里巴巴旗下支付寶和騰訊旗下微信支付(WeChat)還提供個別民眾新的理財商品,成為爭取銀行業在消費金融領域的最新競爭對手。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