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書劍
印度經濟成長率超越中國,但因印度央行總裁拉加恩(Raghuram Rajan)宣佈九月任期屆滿將離職,印度經濟環境的穩定性受到質疑;政治與經濟糾纏不清內外皆然,央行總裁即使不想入紅塵,也很難出得了紅塵。
拉加恩曾經擔任國際貨幣基金(IMF)首席經濟學家,二○○五年參加在美國傑克森霍爾(Jackson Hole)舉辦的全球央行經濟研討年會時,發表論文指出當時金融部門的缺陷,以及可能的流動性問題。二年以後,全球金融危機依其預期發生,因此在國際上頗有盛名,後來全球金融監理的改革方向,也有部分來自他的主張。
拉加恩擔任印度央行總裁後,因堅守金融穩定及控制通膨原則獲得國際信賴,但印度執政聯盟對他多所質疑,官員頻頻施壓要求他調降利率,以加速經濟成長為首務,雙方多所衝突,拉加恩因此高唱不如歸去;而拉加恩的前任總裁蘇巴拉奧(Duvvuri Subbarao)也在六月出版自傳,公開任職印度央行總裁五年間的秘辛,近日更揭露當時也承受執政黨要求他加速調降利率的壓力,也因為不配合而付出代價。
各國中央銀行都有維持物價穩定的職責,但政治人物眼中所見常是立即的經濟表現,並認為可以透過央行操縱利率及匯率,快速推動經濟成長,印度央行前後兩任總裁,雖面對不同的執政黨,但壓力並無二致;又因全球金融市場因美國聯準會及主要國家央行的決策而波動,也形成央行可以直接影響金融市場,進而對經濟有主導能力的大眾形象。
但有這麼簡單嗎?學界對央行的權責、功能及影響力縱有不同看法,但中央銀行家們經常強調,央行的政策效力有其限度,若不搭配協調其他部門工具,貨幣政策無法發揮效果。更重要的是貨幣政策是在因應經濟環境的變動,而非主動創造變動,也就是在衡量經濟條件改變到一定程度時,才會執行相對應的政策。
中央銀行是經濟社會的重要參與者,但不是影響經濟發展的唯一機構,譬如:經濟政策影響產業發展方向、產業競爭力繫於技術升級成效、勞工能力又與教育息息相關,而各國生產力的成長愈見緩和,甚至找不到一致的理由;各面向當然互相影響,但只有理解其範疇及界線,才不會有不切實際的期待。
二○一四年一月前美國聯準會(Fed)主席柏南克(Ben Bernanke)卸任前不到一個月,在美國經濟學會年會中演講,題目雖是「聯邦準備的回顧與展望」,但內容是過去八年任期的總檢討。習慣以清晰語言闡述貨幣政策的柏南克,就金融穩定及貨幣政策,說明了自己的成績單,其實也是檢驗中央銀行存在價值的一份清單。
柏南克是幸運的央行總裁,因為只有先阻絕政治性干預,才有機會就經濟論經濟,他提倡透明化及權責相符的監督,目的也在更有效達成物價穩定及最大就業的貨幣政策目標;雖然拉加恩也覺得央行的目標就在維持物價穩定,如此才能提供經濟成長的空間,不過,執政黨顯然不願留給他調節政策的空間。
從遠距離觀察,才能看清全貌,受政治綁架的央行是一種悲哀,但維持央行獨立性,是希望隔絕政治性干預,並非阻絕討論的空間。只是,據說十位經濟學家,可能有十一種意見,現實上的經濟發展路徑最後卻只會實現一條,所以只有在駁火過程中維持理性,才能讓是非水落石出。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