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N經濟通》歐盟遭滲透破口 中國洗產地聖地

2025/11/10 07:14

匈牙利被外界視為中國在歐洲的「洗產地聖地」,而匈牙利總理奧班(左)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右)關係密切。(歐新社)匈牙利被外界視為中國在歐洲的「洗產地聖地」,而匈牙利總理奧班(左)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右)關係密切。(歐新社)

海信集團2004年插旗匈牙利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由於全球對中國的貿易限制持續增加,中國持續透過「洗產地」的方式,將原產於中國的產品先運往第三國,再以第三國的名義出口至當地,儘管中國洗產地由來已久,各國也有不少相關反制措施,但近來中國洗產地行為更為普遍,引起全球各界高度關注,而中國企業洗產地的做法,最早從這世紀初就有聽聞,而匈牙利就被外界視為中國在歐洲的「洗產地聖地」,從過去的海信集團(Hisense)家電,到現在的比亞迪電動車,都可見到中國企業繞道匈牙利洗產地的影子。

海信集團成立於1969年,是一間中國家電用品製造商,最初屬於地方國有企業,之後進軍海外,在東南亞、中南美洲、歐洲和非洲等地設有生產基地,據《紐約時報》全球經濟特派員古德曼(Peter S. Goodman)的報導,早在2004年,海信集團就到了匈牙利插旗。

古德曼當時在《華盛頓郵報》擔任記者,當年報導指出,海信到匈牙利的奧斯特發索尼法村(Ostffyasszonyfa)建廠,這背後因素在於,整個 1990 年代,歐盟多次指控中國以不公平的低價出口電視,並對大多數中國製電視課徵 40% 的關稅。雖然歐盟於 2002 年取消這些關稅,正式開放市場給7家主要的中國電視製造商。但歐盟仍對進口數量設下配額,並規定最低售價。

不過2004年時,有多個新成員國加入歐盟,這為中國打開了一扇關鍵的大門。中國企業只要在擴大的歐盟範圍內設立工廠,就能免關稅、免配額地向其他成員國自由出貨。而匈牙利當時剛加入歐盟,因此成為理想跳板。

海信集團是最早進軍匈牙利的中國企業之一。(彭博)海信集團是最早進軍匈牙利的中國企業之一。(彭博)

匈牙利是歐盟第一個簽一帶一路國家

據當年的報導,海信在匈牙利工廠生產的電視,是以不到歐洲知名品牌一半的價格,銷往法國、英國與義大利等歐盟成員國。要獲得「歐洲製造」的認定,零件與勞動成本中必須有 60% 以上來自歐洲;其餘部分則可來自中國,這讓海信得以利用其低成本優勢。儘管海信指出,在歐洲的製造成本約為中國的3倍,但由於免除了進口關稅,整體計算下來仍具獲利空間。

匈牙利後來成為中國在歐洲的「洗產地聖地」,《外交家》報導分析,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讓包含匈牙利在內的中東歐國家,希望中國能幫助他們減少對西歐的依賴,到了2010 年代初期,「16+1」合作機制(16 個中東歐國家加中國)與「一帶一路」倡議,給了中國進軍歐盟市場、承攬基礎建設項目並擴大政治影響力的機會。

儘管該機制結果並未如中國預期,但是匈牙利和中國的關係卻是越來越密切。匈牙利2015年成為第一個與中國簽署「一帶一路」合作諒解備忘錄的歐洲國家,中國後來更把匈牙利提升為「全天候全面戰略夥伴關係」,這是中國與其他國家建立的最高層級夥伴關係,而且這不僅是象徵性的,更有實質內容:過去2年,匈牙利吸引的中國資本總量已超越德國、法國與英國的總和。

匈牙利是第一個與中國簽署「一帶一路」合作諒解備忘錄的歐洲國家。(歐新社)匈牙利是第一個與中國簽署「一帶一路」合作諒解備忘錄的歐洲國家。(歐新社)

外債高築 迫使匈轉向中國尋求金援

匈牙利轉向中國有著多重背景,當匈牙利總理奧班(Viktor Orban)於 2010 年重掌政權時,匈牙利債務高昂,公共債務占 GDP 比重超過 80%,全球金融危機使其經濟陷入脆弱。透過經濟多元化與危機後的政策管理,匈牙利成為該地區恢復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

在償還 IMF 貸款後,奧班獲得外交與經濟上的自主空間,得以深化與中國、俄羅斯及其他非西方國家的關係,到 2019 年,債務與 GDP 比率降至 66.3%;在奧班的「向東開放」(Eastern Opening)政策下,匈牙利高度依賴各類中國商品,並自我定位為中國在中歐的核心據點,但也使匈牙利對中、俄資金的依賴同步上升。

布達佩斯-貝爾格勒鐵路(Budapest–Belgrade railway,又稱匈塞鐵路)便是代表性案例。該專案造價超過20億歐元,大部分資金來自中國貸款,外界對其貪腐與透明度問題多所質疑。

外界對匈塞鐵路的貪腐與透明度問題多所質疑。(美聯社)外界對匈塞鐵路的貪腐與透明度問題多所質疑。(美聯社)

寧德時代、比亞迪均在匈設廠

此外,匈牙利經濟規模小、開放度高,高度依賴外資。自 1989 年以來,其經濟成功仰賴外來資本與技術,中國企業也藉此加緊在匈牙利布局,一系列機械、5G 到電動車等領域的專案,不僅帶來就業,也強化了匈牙利經濟上對中國的依賴。如寧德時代(CATL)正在興建的大型電池工廠,是匈牙利史上最大外資專案,比亞迪(BYD)在匈牙利主導電池與汽車供應鏈,和華為(Huawei )一樣都在等匈牙利設立基地,深度進入當地高科技製造業,匈牙利今年還與中國簽署了核能合作協議。

根據匈牙利國家經濟部的數據,中國是匈牙利第3大投資來源國,僅次於德國與南韓,但在過去5年中,有3年中國是第1名,中國對匈牙利直接投資金額,在2023年達76億歐元,占匈牙利外國直接投資總額的58%,成為匈牙利最大外資來源國;而根據中國政府統計,中匈雙邊貿易額在2024年約162億美元,年增11.6%。

這也讓匈牙利屢遭外界批評,歐盟今年於是開始展開調查,中國是否為比亞迪在匈牙利的電動車工廠提供了不公平的補貼?這波調查行動將進一步加劇歐盟與北京的貿易緊張,若歐盟發現比亞迪因不公平的國家補貼而受益,可能迫使比亞迪出售一些資產、降低產能、償還補貼、支付罰款。

報導提到,匈牙利可能成為歐洲第一個「無法與中國脫鉤」的美國盟友。匈牙利的案例或許也預示著:若中資進一步深入各國經濟,其他美國盟友未來也將面臨類似的兩難。

寧德時代正在興建的大型電池工廠,是匈牙利史上最大外資專案。(美聯社)寧德時代正在興建的大型電池工廠,是匈牙利史上最大外資專案。(美聯社)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