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驚人!外媒曝台積電竟可能左右台灣命運

2025/11/04 11:33

台灣在半導體產業上具有強大的競爭優勢。(路透資料照)台灣在半導體產業上具有強大的競爭優勢。(路透資料照)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美國《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刊登文章,剖析美國與台灣在半導體戰略上的微妙關係。美國商務部長9月時拋出台美晶片生產「五五分」構想,引發削弱台灣矽盾等質疑觀點,也顛覆了長久以來「矽盾」(Silicon Shield)的概念:也就是全球對台灣半導體依賴本身就是一種安全防護。如今,這層「盾牌」反被美方視為負擔。

《外交政策》報導分析,許多智庫分析師和專家經常從外部視角評估台灣矽盾面臨的威脅,聚焦在北京加速半導體自給自足、以及台積電(TSMC)向美國亞利桑那州等海外市場分散投資的動態。

然而,矽谷防禦體系真正的脆弱之處,並非在於亞利桑那州或北京,而在於台灣本身,政府與台積電之間缺乏制度化的戰略協調。根據資料,台灣政府透過國發基金持有台積電約7.69%的股份,在董事會中僅占1席,但形式意義大於實質影響。

而這種象徵性參與,讓政府難以在公司重大決策中發揮戰略引導角色。政府多半在台積電決策後才「追認」與包裝為有助國安,而非主動引導,報導表示,這種模式讓企業商業邏輯凌駕國家戰略。

蔡英文前總統於2021年在《外交事務》撰文指出,半導體是台灣抵禦供應鏈脅迫、鞏固國際地位的戰略資產;中研院學者吳介民則提出「矽盾2.0」概念,認為台積電透過全球佈局,正把台灣嵌入與民主陣營的經濟安全共生關係。

但台積電前董事長劉德音,2023年接受《紐約時報》訪問時直言,晶片不會影響中國是否動武的決策。報導分析,此番話凸顯公司試圖超脫政治,但也顯示企業與國家安全觀點間的落差。

今年初,台積電宣布將對美國投資總額提高至1650億美元,掀起全球關注。公司強調目的在於「降低供應鏈風險、確保蘋果與輝達等客戶長期合作、並規避美國潛在關稅」。但報導指出,若單以商業邏輯衡量,亞利桑那廠的高成本難以合理化。

美國當地的成本高出台灣40%至70%,《外交政策》指出,隨著「川普2.0」政府上台,美方以關稅威脅作為外交槓桿,反映出台積電正被迫以政治表態換取市場安全迫使台北在半導體政策上更緊密配合華府;若川普為與北京達成更大協議調整對台政策,台灣將更陷被動。

根據現行法律,台灣經濟部可阻止任何金額超過15億新台幣(約5000萬美元)的海外投資案,若其「不利國家利益」。然而報導表示,政府從未動用這項權限。

報導指出,若拒絕美方建廠案,不僅會引發外交風暴,還可能動搖市場信心與外資穩定,因此政府多選擇「先批准、後包裝」的策略。台積電赴美設廠的議題,也在台灣國內引發政治爭議。國民黨批評賴清德政府放任台積電主導國家戰略,甚至削弱「矽盾」效力;北京則趁機宣傳「美國只會榨乾台灣」。

文章提到,美方早在2016年就曾邀請台積電赴美設廠,但因成本比台灣高出七成而作罷。如今在地緣政治升溫與技術依賴下,台積電不得不順應美國政策方向。

不過,政府雖多次退讓,但近年也開始設立界線。立法院今年修正《產業創新條例》第22條,新增所謂的「N-1條款」,限制台灣晶片廠的海外生產只能落後國內最先進製程一代。

文章指出,台積電與台灣的關係是相互依存的。台積電雖全球佈局廣泛,但仍嚴重依賴台灣的人才、供應鏈與研發能量,真正的創新核心仍在新竹。新竹園區的工程文化與產業生態,短期內國外難以複製,即便美國廠區落地,其製程仍落後台灣2至3年。

《外交政策》直言,維護台灣在半導體供應鏈中的主導地位和矽盾的最終目標很明確:在日益激烈的中美競爭中,擴大台灣的生存空間,為此,政府與產業界必須確保企業決策與國家安全需求保持一致,而非放任其偏離。

維持「矽盾」的關鍵,不在於國有化,台積電不應該也不能變成國營企業,政府必須清楚界定台積電的企業決策如何與國家安全對齊,並讓公眾理解兩者關係。否則,讓企業單獨決定國家命運,將使台灣在地緣政治風暴中更顯脆弱。

報導總結,唯有提升透明度、強化政策協調,讓國家利益與企業利益重疊,台灣的民主與威懾力才能同時增強。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