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專欄點出,中國和俄羅斯不怕美國威懾的原因。(法新社資料照)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重返白宮後,積極運用美國的實力,重新談判關鍵關係,並打破根深蒂固的爭端,同時對中國和俄羅斯強硬表態,想重塑國際秩序,但隨著中、俄2國的地緣野心不斷擴張,川普的「強硬外交」正面臨真正考驗。
《彭博》專欄指出,這10個月以來,「川普主義」對相對弱勢的國家,以及在戰略上依賴華盛頓的盟友國家採取了最強硬的態度,如今,北京與莫斯科已不再畏懼美國的威嚇,反而將川普的高調手段視為「虛張聲勢」。
《彭博》專欄作者哈爾·布蘭茲(Hal Brands),也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研究學院特聘教授,他撰文指出,對於川普的真正考驗在於,如何讓美國的強大力量有效對抗那些桀駿不馴的大國。
在俄羅斯方面,川普曾承諾一天之內結束烏克蘭戰爭,但俄羅斯卻屢次嘲弄這項和平努力。俄羅斯總統普廷先是拋出談判的幌子,然後堅持任何解決方案都必須附帶最高條件,同時他加大了對烏克蘭的軍事打擊力度,並對歐洲發動了混合攻擊,包括網路戰、破壞活動和侵犯領空。
至於中國方面,川普最初試圖用關稅威懾中國,卻反遭中國以加強管制稀土出口為報復性措施。中國迫使川普讓步後,認為自己佔據了制高點。據報導,中國談判代表要求美國大幅取消技術限制和關稅,以此作為達成貿易休戰的條件。
即便川普週四(10/30)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韓國會晤,可望達成緩和局勢的協議,但只不過是日益激烈的經濟及地緣政治霸權爭奪戰中的一次暫時停火。同時,習近平一直在推出新的全球外交舉措和新型武器,以展示中國在太平洋地區乃至更廣泛範圍內日益增長的影響力。
俄羅斯和中國決心證明,川普的強硬姿態恐怕只是虛張聲勢(bluff),因為這2國正在推行與美國利益截然相反的地緣政治計劃,川普想要牽制中、俄的實力就必須改變,並需要在三方面進行調整。
第一,拉長注意力與戰線:對俄制裁與援烏、對中供應鏈與科技聯盟重建,皆屬多年期工程。第二,修復並善用盟友 : 關鍵礦物、半導體與防務部署都仰賴歐洲與印太夥伴共同行動;第三,降溫國內撕裂:北京與莫斯科皆把美國內耗視為機會,若缺乏國內共識與穩定民意授權,外部嚇阻將被削弱。
專家指出,沒有長期投入、盟友倍增與內部團結的支撐,「強硬」容易淪為姿態。現今中俄正試圖證明,美國的威勢若缺乏戰略耐心與制度韌性,將難以長期主導競局。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