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個股每日波動上千億美元已成常態,投資人面臨的風險也日益浮現。(路透資料照)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華爾街個股每日波動上千億美元已成常態,隨著推動股市持續上漲的大型科技公司變得更加不穩定,投資人面臨的風險也日益浮現。今年至今為止,個股單日市值上漲或下跌超過1000億美元(約新台幣3.06兆元)的次數已經達到119次,創下年度最高紀錄。
《金融時報》報導,個股上千億美元的波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輝達(NVIDIA)、微軟(Microsoft)和蘋果(Apple)等巨頭的龐大規模,這些公司市值都超過3兆美元(約新台幣91.86兆元),佔了大幅波動的大部份。
即使考慮股市的成長,今年的波動幅度也非比尋常。美銀(BofA)分析顯示,2025年大型科技股「脆弱性事件」數量已經超過2024年的紀錄,而這些事件發生時,股價波動幅度遠遠超出正常區間。
美銀全球跨資產量化投資策略主管德布(Abhi Deb)表示,大型股一天的波動率達10%、20%甚至30%,這種價格走勢在過去很少見。
隨著5大科技巨頭Meta、Alphabet、微軟、蘋果和亞馬遜(Amazon)將在本週公佈單季業績,大型股票的波動性也加劇了風險,這5大科技巨頭市值總計達15兆美元(約新台幣459.3兆元)。Syz Group交易主管諾埃爾(Valérie Noël)表示,如果這些公司的表現令市場失望,下跌風險可能相當慘重。
儘管個股出現大幅波動,但整體市場波動基本上保持溫和,主因是大型股票的走勢並非總是趨向同一方向,而標普500指數已從4月的大幅拋售中反彈至一系列歷史高點。德布警告,如果這種情況發生變化,那將是「警訊」,若是遭遇宏觀衝擊,導致股市同步波動,那麼指數波動幅度也會更大。
今年規模達1000億美元以上的波動次數創歷史新高,去年全年為84次,2022年熊市期間為33次,當時標普500指數下跌近5分之1。
高盛(Goldman Sachs)表示,股票波動的一大驅動力是衍生性商品市場,散戶和避險基金一直圍繞著業績和宏觀事件大舉押注個股,進行短期套利,這迫使造市者透過增持進行對沖,加劇股價波動。高盛數據顯示,本(10)月個股選擇權交易達到2021年迷因股熱潮以來最高,散戶投資人佔了60%。
單一股票和ETF(指數股票型基金)今年也吸收了大量資產,增加了額外的槓桿。分析師表示,槓桿商品會加劇價格波動,因為要維持基金的目標槓桿率,發行人每天必須在股價上漲時買進更多股票,或在股價下跌時賣出股票。
諾埃爾指出,由於量化交易策略、零日期權以及單一股票雙倍或三倍槓桿ETF的興起,這種超過1000億美元的股票波動變得更加普遍。
高盛衍生性商品研究主管馬歇爾(John Marshall)表示,AI、稅改和全球貿易戰等當前市場主題對一些股票造成了衝擊,同時也提振了其他股票。瑞銀(UBS)則稱,這導致今年股票之間的關聯性處於「極度受壓抑」的水準,這也代表這些波動對整體市場波動性影響不大。
但分析師警告,如果這種關聯性再次增強,這些大型股票可能出現同步拋售的情況,那麼個股的大幅波動可能會對市場穩定構成更大的風險。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