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鋼鐵廠克里夫蘭克利夫斯宣布進軍稀土開採,美企「國家主義轉型」成新趨勢。(美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中國政府近期對稀土材料實施出口新限制,引發政治與經濟震盪。意外的是,一家美國傳統鋼鐵企業竟在此時宣布跨足稀土開採。據報導,總部位於俄亥俄州的克利夫蘭克里夫斯(Cleveland-Cliffs)宣佈,已啟動稀土勘探工作,並鎖定2個潛力礦區。消息一出,投資者爭相湧入,推動股價單日飆漲超過20%。
據報導,克利夫蘭克里夫斯這一舉動,象徵美企「國家主義轉型」成新趨勢,將企業發展與政府政策同步,主動爭取商業優勢為現今的核心策略。專家指出,這波「轉型熱」讓人聯想到當年企業紛紛改名轉向加密貨幣、區塊鏈與人工智慧的熱潮時期。
舉例來說,美國長島冰茶飲料公司,在2017年12月宣布更名為「Long Blockchain Corp」,並「探索區塊鏈技術應用」。消息一出推動該公司股價當天暴漲近300%,但後續發展是,這家公司實際上並未開發出任何區塊鏈產品,最終於2021年被強制下市。
中國擴大稀土管控、美國再度揚言加徵關稅,使稀土成為貿易戰中的戰略籌碼。如今,在美中貿易緊張與資源戰升溫背景下,部分美企只是釋放一些「業務與國家戰略掛鉤」的信號,就足以撬動市場情緒。
這股趨勢不僅出現在傳統製造業,也延伸至高科技領域。從輝達(NVIDIA)到惠而浦(Whirlpool),越來越多企業正將自身定位為「維護美國技術主權」的關鍵一環。
對此,克利夫蘭克里夫斯執行長貢薩爾維斯(Lourenco Goncalves) 表示,公司若能成功開採稀土,將與美國「關鍵材料自主」戰略保持一致。他強調,美國製造業不應在關鍵礦產上依賴中國,我們希望成為解決方案的一部分」。
高盛報告指出,儘管美國已投入資金推動稀土開採、精煉與磁體製造,但部分設施最快要到 2028 年 才能投入運營。這凸顯了本土生產回流運動的結構性挑戰,從礦區開發、基建投資與技術積累都需多年才能落地。
與此同時,美國其他企業也尋求技術替代方案。其中,位於明尼蘇達州的尼倫磁體公司(Niron Magnetics)上週宣布與斯泰蘭蒂斯(Stellantis) 合作開發無稀土電動機磁體,為解決供應鏈風險提供新方向。
分析師認為,倘若未來美國政府廢除當前的稀土相關政策,屆時價格可能更低的中國稀土企業重新進入美國市場,這些美企將何去何從。但從另一層面來看,相較於產業鏈下游的其他行業,礦業企業應對這種變化或許會更容易一些。
不過,只要「去中國化」與「供應鏈安全」仍是市場主題,任何與國家戰略掛鉤的行動,依舊能帶來顯著估值和紅利。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