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8月,塔塔電子斥資接近1億美元收購蘋果設備供應商中國公司傑士德的印度子公司。(資料照,彭博)
今年8月,塔塔電子斥資接近1億美元收購蘋果設備供應商中國公司傑士德的印度子公司。(資料照,彭博)
新冠疫情後蘋果思考分散產地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CNBC》報導,據兩位知情人士透露,印度塔塔集團旗下的塔塔電子(Tata Electronics)斥資接近1億美元收購蘋果(Apple)自動化設備供應商中國公司傑士德(Justech Precision)的印度子公司,這一舉措目的在擴大其製造能力,以受益於蘋果將iPhone生產重點轉向印度。據消息人士表示,該交易已於今年8月完成。
傑士德集團(Justech Precision)總部位於中國江蘇省昆山市,自2008年起一直是蘋果的供應商。該公司向全球最大的蘋果產品組裝商富士康(鴻海)提供工業設備。其印度子公司於2019年成立,位於印度南部的泰米爾納德邦。此次收購正值塔塔集團在印度南部擁有3家工廠,已成為當地和海外市場iPhone的主要組裝商。
據估計,中國佔全球iPhone產量的75%以上,印度約佔18%據。《路透》報導,蘋果計劃到2026年底,美國市場的所有iPhone都將從印度採購。目前,蘋果大部分的智慧型手機仍在中國生產,但在關稅上調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的背景下,該公司正採取緊急措施,與合約製造商塔塔電子和富士康在印度建立產能,以擺脫中國市場。
事實上,蘋果在疫情爆發及中國封鎖導致其最大組裝廠產量受阻後,就開始尋找製造替代方案。今年,中美關係緊張加劇,以及美國對中國輸美商品加徵關稅,也促使蘋果加速將生產轉移到印度。儘管印度也面臨美國的高額關稅,但目前在印度生產的iPhone無須繳交任何關稅。
在全球供應鏈重組與地緣政治變遷的背景下,印度塔塔電子正迅速崛起,成為蘋果iPhone供應鏈中不可忽視的力量。從收購台灣和碩的印度工廠,再到江蘇傑士德的印度子公司,塔塔電子的步伐穩健且迅速,顯示出其在全球電子製造業中的雄心與實力。
 中國佔全球iPhone產量的75%以上,印度約佔18%據。(資料照,歐新社)
中國佔全球iPhone產量的75%以上,印度約佔18%據。(資料照,歐新社)
塔塔接連收購緯創、和碩工廠
短短五年,塔塔電子從一個幾乎默默無聞的新公司,成為蘋果在印度最重要的合作夥伴之一。它不僅接手了緯創與和碩在當地的生產線,這回更收購中國自動化設備供應商江蘇杰士德的印度子公司。這次的收購,不只是一次企業投資,更是印度在全球電子供應鏈版圖中,邁向關鍵角色的象徵。
2023年,緯創公告以38.9億台幣,將印度子公司100%股權賣給塔塔電子,成為首家打入蘋果供應鏈的印度企業、iPhone第四大代工廠。2025年初,塔塔電子再出手,收購和碩在印度的子公司60%股份,知情人士表示,這是為了和碩在印度南部城市清奈(Chennai)附近的iPhone製造廠。這項交易進一步鞏固塔塔在蘋果印度製造網路中的地位,使其成為繼鴻海之後,最具產能規模的iPhone組裝夥伴。此時,外界開始意識到,塔塔電子不再只是代工體系中的「新兵」,而是正穩步邁向與鴻海並列的地位。
《CNBC》報導,據市場研究公司Counterpoint Research的聯合創辦人兼副總裁Neil Shah表示,富士康目前仍占印度iPhone出貨量的三分之二,而塔塔占剩餘的三分之一,他預計隨著塔塔擴大產能,市占率可能很快就會改變。
塔塔電子的崛起,既是企業策略的結果,也是時代的推力。過去二十年,全球電子製造業的核心集中在中國,蘋果與鴻海的合作模式幾乎定義了「現代代工」的標準。然而,隨著中美貿易戰與供應鏈風險升高,蘋果開始尋求「中國以外」的生產據點。
蘋果的製造策略一向極為謹慎。它習慣與擁有深厚製造經驗與技術能力的代工夥伴合作,這是鴻海、和碩、緯創能長期穩居供應鏈核心的原因。而在這個轉折時刻,印度的塔塔集團以其龐大的工業底蘊和政治資源,成為最佳候選者。
蘋果對塔塔的信任並非偶然。蘋果在印度的長期策略是建立「雙引擎」,一方面保留鴻海這樣的國際經驗供應商,另一方面培養塔塔電子成為印度的製造代表。這樣的結構不僅能降低單一供應商風險,也符合印度政府推動「Make in India」的產業政策。
 富士康目前仍占印度iPhone出貨量的三分之二,而塔塔占剩餘的三分之一。(資料照,歐新社)
富士康目前仍占印度iPhone出貨量的三分之二,而塔塔占剩餘的三分之一。(資料照,歐新社)
塔塔iPhone代工佔比將追上鴻海
當塔塔電子在印度不斷擴張時,鴻海也在這個次大陸積極布局。早年,鴻海便設立清奈廠,成為蘋果在印度的重要據點,目前在印度的工廠中,斯裡佩魯姆布杜爾(Sriperumbudur)廠區主要負責組裝iPhone,海德拉巴(Hyderabad)廠區主要為AirPods生產線。然而,塔塔的加入改變了當地的市場生態。
過去,鴻海在中國的優勢來自於規模與效率。它能在極短時間內動員上萬名工人投入生產,供應鏈高度集中、反應迅速。此外,鴻海在中國、越南、印度等地皆有生產基地,具備靈活的全球布局與風險分散能力,是典型的「效率型製造巨人」。塔塔電子則走上另一條路,以政策合作與長期投資為核心,注重穩定與在地整合。
鴻海在印度仍保持領先,但塔塔電子擁有印度政府的強力支持。根據當地媒體報導,塔塔與中央及各邦政府密切合作,在土地取得、稅收優惠及基礎建設上享有優勢。當印度政府推動生產關聯獎勵計畫(PLI)時,塔塔電子是首批受惠企業之一。這意味著它的擴產速度與成本控制,都可能比外資代工廠更具彈性。其背靠塔塔集團龐大的資源體系,涵蓋鋼鐵、汽車、能源與資訊科技,使其能迅速建立完整的製造生態。它積極培訓本地人才、引進自動化設備、提升零件在地化比例,逐步形成印度本土電子製造鏈的核心力量。
不過,在技術與製造經驗上,鴻海依然佔據明顯優勢。鴻海在自動化、品控與供應鏈整合上擁有數十年的積累,其中國與越南廠區形成的全球網路,仍是塔塔短期內難以追趕的目標。
印媒《Business Standard》於今年6月報導,鴻海將首度在印度建立生產線生產iPhone的金屬中框,計劃在泰米爾納德邦奧拉加丹的ESR工業園內設立新廠區,這是首次在印度生產iPhone的核心零組件製造,鞏固鴻海在蘋果印度製造戰略中的領導地位,而過去只有塔塔電子在印度生產這些外殼。
 塔塔電子在印度不斷擴張時,鴻海早在當地積極布局。(資料照,彭博)
塔塔電子在印度不斷擴張時,鴻海早在當地積極布局。(資料照,彭博)
iPhone 17是從中國轉移的「分水嶺」
今年9月蘋果iPhone 17系列正式亮相,4款新機首度於印度同步投產,並直接供應美國市場,專家指出,這是蘋果從中國轉移的「分水嶺」。
如今,塔塔電子與鴻海並肩站上蘋果供應鏈的舞台,象徵全球電子製造業版圖的重大轉折。這不僅是兩家企業之間的競爭,更是一場產業重心從中國轉向印度的深層變化。隨著蘋果持續擴大在印度的生產規模,塔塔電子逐漸從「新興代工廠」轉變為「戰略夥伴」,而印度也在這場供應鏈重組中,扮演愈來愈關鍵的角色。
鴻海的經驗與技術仍是全球製造業的標竿。它在品質管控、自動化與全球物流整合方面的優勢,短期內難以被取代。然而,塔塔電子的成長曲線顯示,當製造業與國家政策結合、資金與產業整合同步推進時,一個新的製造體系正在形成。
塔塔電子與鴻海的角色,正逐漸形成互補。鴻海維持全球供應鏈的穩定與標準化生產;塔塔則提供地緣優勢與政策協調能力,共同支撐蘋果的多國製造布局。長遠來看,當印度電子製造產業鏈更加成熟,塔塔電子可能不再只是蘋果的「印度工廠」,而是成為連接亞洲製造體系與全球市場的關鍵節點。
對印度而言,塔塔電子的成功不只是企業成就,更是產業升級的里程碑。它標誌著印度從軟體服務大國,逐步邁向高科技製造強國的轉變。從緯創與和碩的接手,到江蘇傑士德印度子公司的收購,塔塔電子以行動證明,印度不再只是製造的邊陲,而是新一輪全球供應鏈競爭的中心。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