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上班族一旦辭職,就很難找到理想的工作,這影響了換職或辭職意願。(示意圖,彭博)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儘管日本因嚴重的少子及高齡化,導致勞動力嚴重短缺,許多企業正在徵才,但日本職場的雇用制度卻被揭露有深層問題。日媒報導,一旦上班族離開原有的職場,之後想重返同等職位或待遇,就會變得極為困難,因此讓人不敢隨便離職。
日媒指出,在檢視日本上班族跳槽次數與當年度收入之間的關係,居然顯示日本上班族跳槽越頻繁,年收入往往越低的現象,這與歐美「越轉職越升級」的趨勢形成鮮明對比。
根據日本「Recruit Works研究所」最新國際比較調查,日本勞動者在離職後能「再找到理想工作」的比例僅28.2%,遠低於德國(77.9%)、英國(73.3%)與美國(68.8%)。這意味著,對多數日本人而言,「辭職」等同於自我職涯的切斷點。
這種現象根源於日本獨特的「三位一體雇用文化」,包含無限定性(工作時間與地點由公司全權決定)、標準勞動者制度(終身正社員)與男性中心主義(長工時與忠誠度掛勾)。
日媒指出,日本的職場體制,大學畢業生在畢業後必須轉為正式員工,被視為唯一正途。倘若一開始未能進入或中途脫離,又或者未達到「三位一體」標準的人,日後將很難重返正式員工的職場。
調查也顯示,日本勞工對「自我學習」與「職涯自我決定」的意識明顯落後。過去一年內進行自我進修的人僅48%,遠低於歐美各國八至九成的水準;能清楚理解「下一階段職涯所需技能」的人僅32%。這代表日本勞動者高度依賴企業提供訓練,而非主動掌控自身成長路徑。
此外,女性的薪資中位數更僅為男性的65.5%,在日本、德國、法國、英國、美國及中國、瑞典等受調查的7國中「差距最大」,顯示制度性不平等依然根深蒂固。日本學者指出,這樣的企業依附性,使得日本成為一個「低流動、高穩定、低自主」的職場社會,
最關鍵的矛盾在於,日本企業口頭上提倡「員工應該自主規劃職涯」,但實際上卻仍緊握對職種、地點與工時的絕對支配權。換言之,日本的職場文化仍是以「從屬」為中心的封閉系統。這對許多上班族來說,轉職不再是成長,而是一場風險賭注,一旦離開熟悉的公司,就可能永遠失去返回的門票。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