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官宣不再「大拆大建」 學者:債台高築沒錢支撐基礎建設

2025/10/15 01:02

中國印發「城市存量空間盤活優化規劃指南」指稱,中國城市發展已進入「存量時代」,今後將不再「大拆大建」。(彭博檔案照)中國印發「城市存量空間盤活優化規劃指南」指稱,中國城市發展已進入「存量時代」,今後將不再「大拆大建」。(彭博檔案照)

〔編譯盧永山/綜合報導〕中國自然資源部日前印發「城市存量空間盤活優化規劃指南」指稱,中國城市發展已進入「存量時代」,今後將不再「大拆大建」,而是將存量空間盤活優化,並將此列為國土空間規劃的主要方向。分析人士指出,這意味著中國各級政府在歷經逾15年的「基建狂潮」後已經債台高築,已無力支撐大拆大建。

綜合《央視網》、《新浪財經》等中媒報導,中國自然資源部日前印發上述「指南」,要求各地「嚴控增量、盤活存量、優化結構、提高效率」,以整治低效用地、再開發舊城鎮與工業區、活化歷史街區等方式推動城市空間再生。分析人士認為,該「指南」反映中國各級政府在財政壓力下,已很難繼續透過舉債拉動基建的模式。

《大紀元時報》引述北京城市規劃學者張尊義指出,這個「指南」是對官方基建狂潮的停損聲明,當地方財政再也無能力支撐大拆大建,中央便用「盤活存量空間」來掩飾基建的萎縮,就像把失業稱作靈活就業一樣。他指出:「如今(中國)被迫收手,並非政策覺醒,而是資金斷流,沒錢了,一切歸零。這一停,恐怕連『一帶一路』也將放緩,只是(北京)口頭上不會承認。」

自2008年全球爆發金融危機後,中國國務院推出4兆元人民幣(約新台幣17.3兆元)刺激計劃以來,中國各地掀起基建狂潮,包括高鐵、高速公路、地鐵、機場、會展中心乃至仿古城鎮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試圖拉動經濟成長,卻導致公共財政透支,也造就了一批中共權貴與富豪。

但隨著人口紅利減退、房市降溫、土地出讓收入驟減,支撐用基建拉抬成長模式的財政基礎開始鬆動。中國許多城市留下閒置機場和高鐵與地鐵車站、空置新區、以及人煙稀少仿古城鎮,導致這些城市的債務節節高升。

香港《南華早報》報導,中國高鐵網路總里程已達4.8萬公里,高居世界之冠,但僅2300公里(約5%)能獲利。而根據中國鐵路總公司財報,截至2024年底,其負債總額已達6.2兆元(新台幣26.7兆元)。此外,國際貨幣基金(IMF)估算,截至2025年,中國地方政府的顯性與隱性債務總額已逼近國內生產總值(GDP)的90%。

山東大學投資學者李洋指出,上述「指南」標誌著中國基建狂潮的終結,過去以「建橋通路」為政績的地方,如今面臨的是維修、償債、減負(減輕負擔)的現實;宏偉的高鐵站旁,是冷清的商圈與停滯的房價;人們都看到,所謂的建設背後是高漲不止的債務,與層出不窮的貪腐。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