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再有反華示威。(翻攝自X平台@kizw225166帳號)
66.3%的南韓人 喊「No China」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近年來,對中國持負面態度的南韓民眾比例逐漸增加,南韓反中示威頻傳,韓媒民調指出,高達66.3%的南韓人對中負面觀感,當「No China」成為口號,從過去與中國市場深度融合,到如今逐步擺脫過度依賴,南韓人對中國的不信任、戒備,背後反映的其實不僅是政治或文化上的對立,還有來自於經濟依賴的焦慮與供應鏈重組的壓力。
在南韓觀光鬧區,時常出現大批民眾高舉抗議標語,對過往遊客言語攻擊,甚至與親中旅客爆發口角。一系列強烈的「反中遊行示威」吸引國內外關注,也凸顯南韓社會正處於與中國經濟關係的轉折點。
去年12月,尹錫悅政府執政期間,首爾多地爆發保守派示威活動,其中部分抗議者將矛頭指向中國,並高呼「CCP OUT」(中國共產黨滾出)口號。
即便在李在明於今年6月當選並就任總統,這些抗議活動依然持續不斷。而今年10月起,南韓試辦中國團體遊客免簽入境15天,南韓國內反中情緒不減反增。
南韓大批民眾上街高舉反對中國免簽入境等標語。(翻攝自Threads)
「薩德事件」催化南韓人反中
韓媒民調指出,高達66.3%的南韓人對中負面觀感,不僅出現更多街頭反中遊行,社群媒體還出現威脅「砍中國客」等恐嚇貼文,情況嚴重到李在明要親自出面譴責反中團體行為「低劣,有損國格」。
根據研究調查,南韓人對中國的負面評價居高不下。根據捷克帕拉茨基大學「Sinophone Borderlands」項目調查,2022年有高達81%的南韓人對中國持負面觀感。《中央日報》最新民調顯示,2025年該比例達到66.3%,比去年上升2.5個百分點;而皮尤研究中心2024年的調查甚至顯示,97%的南韓人對中國持負面或非常負面看法,為全球最高之一。
這種態度不僅存在於老一輩,也在年輕人中盛行。許多南韓年輕人透過網絡對中國的政治干預、經濟壓力及文化侵蝕念頭表示不屑,這樣的社群輿論也反過來加深媒體對中韓經濟紛爭的關注。
《德國之聲》報導,在南韓輿論中有不少意見認為,南韓反華情緒的產生主要歸因於中國的擴張主義政策,其中「薩德事件」(中國反對南韓部署美國薩德防禦系統)扮演了關鍵催化劑的角色。
著中國產業升級,中國企業在半導體、電池、顯示器等領域快速崛起,南韓從原本的互補、甚至主導位置逐漸被競爭者取代。示意圖。(路透資料照)
中國是經濟夥伴 也可能成為制裁者
2016年因部署 THAAD(薩德反導系統),2017年中國對南韓展開「非正式限制令」反制行動,打擊南韓文化輸出、觀光、化妝品等軟性產業,此外包括南韓明星演出被暫停、劇集被封殺、旅遊團被限制等。
該事件使眾多南韓民眾首次意識到,中國不僅是經濟夥伴,也可能成為制裁者。
2025年10月,《中央日報》英文版報導指出,中國政府正對稀土金屬與相關技術實施更嚴格的出口管制。這項政策涵蓋既有用於AI、半導體、電動車產業的稀土材料,也包括稀土衍生品和技術輸出控制。
南韓貿易協會(KITA)2023年統計,南韓約有74%稀土進口來自中國,其中一些礦產對中依賴度甚至超過90%。 雖然中國官方尚未對韓實施明確禁令,但若中國以出口管制作為外交或經濟武器,南韓高科技產業如半導體、電池、AI 等龍頭就可能面臨被卡脖子的危機。
這樣的現實,直接影響南韓企業對中國市場的信任度。韓企為了減少地緣風險,已開始調整供應鏈,例如擴大與澳洲、越南、印尼、非洲等國家的聯合礦產計畫。
2020年,南韓民眾舉著「立即禁止入境」標語,呼籲政府禁止中國人進入南韓。(法新社資料照)
中國已是南韓國際市場競爭者
過去南韓在美、中之間左右逢源,軍事仰賴美國、經濟依靠中國,當中國一躍成為世界第2大經濟體,也成為南韓的最大貿易國時,南韓受益匪淺,經濟突飛猛進、國力也因而大增。
然而,隨著中國產業升級,中國企業在半導體、電池、顯示器等領域快速崛起,原本的互補、甚至主導地位逐漸被競爭者取代,南韓於是從對中貿易順差轉為逆差,韓國的經濟現狀差,可歸於過度太依賴中國市場的結果。
隨著韓中關係從經濟夥伴轉為潛在競爭者,南韓社會正進入重新定義「對中依賴」的時代。中國雖仍是南韓最大貿易國之一,但供應鏈安全、技術主權與地緣風險的考量,讓南韓企業與政府開始尋求「去中國化」的戰略平衡,這種轉變不僅是外交路線的再定位,更是產業結構的長期調整。
然而,經濟分歧與民意對立若持續發酵,恐加深兩國之間的互不信任,影響區域合作與投資信心。《金融時報》指出,中韓關係的關鍵不在於誰主導貿易,而在於如何建立新的互信框架,使經濟合作能超越政治猜疑。
這種狀況未來是否會有所改變?《德國之聲》總結,在民間交流方面,韓中政府正積極擴大交流。自去年11月起,中方開始對南韓旅客提供30天的免簽證待遇,而韓方也將於今年9月對所有中國團體遊客實施免簽證政策。
然而,在外交層面不確定性依然存在,隨著川普政府與習近平在東亞霸權的競爭加劇,以及韓政府的回應,南韓反中情緒未來發展,仍充滿諸多不確定性。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