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買家,但今年尚未購買任何美國秋季收穫的大豆貨物。(法新資料照)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買家,但今年尚未購買任何美國秋季收穫的大豆貨物。(法新資料照)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外媒披露,川普關稅政策的反噬效應持續擴大,自5月起中國停止採購美國大豆,陷入「斷單」困境,美國農民受到嚴重衝擊,今年可能面臨高達450億美元(約新台幣1.37兆元)損失。
據《紐約時報》報導指出,此次情況與2018年如出一轍,川普政府準備應對與7年前類似事件的政策危機,當時川普總統對中國進口產品徵收高額關稅,不得不保護美國農業免受貿易戰的影響。
川普政府計畫推出新1輪農民經濟援助方案,雖然具體規模與操作細節尚未確定,但隨著中國採購急劇下滑,當前農業面臨的危機愈加嚴峻。
截至7月,中國自美採購大豆金額較去年同期銳減25億美元(約新台幣764億元),自5月起更未再下任何新單。若情勢持續,美國今年對中國的大豆出口額恐較去年減少100億美元(約新台幣3057億元);高粱出口情況更慘,去年中國仍購買約13億美元(約新台幣397億元)的美國高粱,但今年出口量暴跌97%。
報導指出,川普原本想透過關稅換取貿易談判籌碼、拓展美國出口市場,結果卻讓農民淪為「最大犧牲者」,並失去中國大陸這個關鍵客戶。
「我們的行業依賴出口,我們卻得罪了最大客戶,現在,我們又要出手拯救這個依賴出口的行業。」「卡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國民經濟學副總裁林西康(Scott Lincicome)說。
北達科他州立大學農業風險政策中心經濟學家艾瑞塔(Shawn Arita)預估,在政府補貼到位前,美國9大主要作物農戶今年總虧損恐高達450億美元,其中玉米、大豆、小麥與棉花種植戶損失最重。
共和黨議員估算,本輪農民紓困金額恐達500億美元(約新台幣1.5兆元),規模遠超2018年的補助,但這些資金從何而來仍是個懸而未決的問題,2018年的資金來自商品信貸公司,這是農業部的一筆資金,目前已耗盡。
美國大豆主要買家除了中國之外,還包括墨西哥、歐盟、日本與印尼。不過隨著中國轉向巴西、阿根廷採購,美國正急於拓展非洲與亞洲市場,甚至試圖打入印度,以分散風險、緩解出口壓力。
川普曾討論過將關稅收入轉給農民,但目前尚不清楚,他是否擁有在沒有國會授權的情況下這樣做的合法權力。
自5月以來中、美一直在進行談判,但迄今尚未達成協議,中國轉而尋求阿根廷和巴西來滿足其農產品進口需求。
美國大豆出口協會執行長蘇特(Jim Sutter)近期也親赴日本、印尼推銷美豆,但他坦言:「中國市場太龐大,要在短時間內找到其他買家來取代,幾乎不可能。」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