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政府官員正敦促台灣將半導體生產轉移至美國,以便美國50%晶片能在本土自製。(路透檔案照)
〔編譯盧永山/綜合報導〕《石英財經網》(Quartz)29日報導,川普政府官員正在敦促台灣將半導體生產轉移至美國,以便美國50%的晶片需求能夠在本土自製。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28日在接受美國NewsNation訪問時表示,他一直在帶頭推動這項措施,並告訴台灣對等官員,這種轉移對於美國供應鏈安全至關重要。
這種要求源自於長期以來對過度依賴台積電及其龐大的供應商生態系的擔憂,尤其是中國對台灣的主權要求,這種過度依賴被認為特別危險。
雖然這是美國先前幾屆政府關注的問題,但在川普總統重返白宮後,這種要求變得更加強硬,白宮揚言對進口晶片徵收高額關稅,並考慮實施1:1生產規則,要求企業在國內生產的晶片數量與進口數量相同。
3月川普在白宮與台積電敲定1項協議,台積電將向美國加碼投資1000億美元(新台幣3.05兆元),興建數座晶圓廠和先進封裝廠,並承諾這些投資將使台灣免受懲罰性關稅的影響。這項投資使台積電累計投資金額達1650億美元(新台幣5.04兆元)。
「半導體是地表上最複雜供應鏈」
然而,要達到美國與台灣各製造5成美國所需晶片,也就是美台生產各半的目標,這個挑戰巨大。《彭博》將之形容為「全球半導體產業的徹底轉變」,因為將1個密集、高度依賴且互聯的供應鏈移植到美國,需要說服數十家零件和材料供應商遷移,而不僅僅是製造設施本身。正如行業專家所承認的,半導體是地球上最複雜的供應鏈之一。
《華爾街日報》上週報導:「將國內晶片產能與進口產能相匹配,比簡單地增加國內投資要困難得多,因為海外產品通常更便宜,供應鏈難以調整,而且增加美國供應需要時間。」
同樣的,任何半導體關稅或1:1強制措施,都有可能嚇到全球科技公司或引發中國的報復。
目前,美國生產的晶片不到全球供應的10%,而最先進晶片的產量佔比則更小。同時,台積電2024年的資本支出約300億美元(新台幣9164億元),預計今年的資本支出約400億美元(新台幣1.22兆元),這意味了台積電在美國累計的1650億美元投資承諾,將耗去該公司約5年的全球資本支出總額,這還不包括在其他市場擴張及投資下一代製程、產品和封裝方面的支出。
即使分10年計算,也需要台積電每年將其全部資本支出的2位數投入美國,對1家競爭優勢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極度精細的全球供應鏈的公司來說,這不太可能實現。
或許不令人意外的是,台灣先前曾公開反駁美國政府的要求。台灣官員指出,鑑於半導體產業鏈的複雜性和專業性,沒有任何1個國家能夠完全控制它。但隨著川普及其內閣積極運用貿易手段並施加其他形式的戰略壓力,台灣前方的路舉步維艱。台灣可以選擇順從美國的要求,冒著削弱其「矽盾」的風險;也可以選擇繼續反擊,並承受持續的經濟脅迫。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