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上稿09-28 22:47
更新時間09-29 06:42
為了省錢,許多上班族選擇與父母同住。示意圖。(路透)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不少人剛踏入社會新鮮人選擇住在家裡,不僅可省房租、水電費,三餐也不用付錢。有的父母則希望子女多少支付一點生活費或者孝親費,其實也很合理。一位月薪14萬日圓(約台幣2.8萬)的上班族為了省錢與父母同住,某天媽媽突然嚴肅的提醒他:「你也該為家裡做點貢獻了」,他愣住苦思每月應該為家裡「貢獻」多少?專家建議,孝親費可以與爸媽討論,重點是感恩心,不是金錢多寡。
日媒指出,就業後仍與父母同住,可帶來很大的經濟支持,因為不需要支付房租或水電費。雖然獨自生活時每月固定開支超過10萬日圓的情況並不少見,但與父母同住意味著爸媽會承擔這些開支,讓你生活過得更舒心。
如果月薪是14萬日圓,繳稅和社會保險後,生活費和娛樂費就難以負擔,再將30%的薪水交給父母,又會造成很大的負擔。因此對於月薪14萬日圓的上班族來說,拿出月薪1.5%-20%或2萬-3萬日圓(約台幣4千至6千)的孝親費比較合適。
例如,每月支付2萬日圓,不僅能減輕父母的負擔,也能讓你更好地維持自己的生活。當然,根據父母的經濟狀況,他們可能會告訴你「不用太勉強」,或者反過來要求多給一點。首先要檢視你的家庭預算,確定你實際上能負擔多少,然後與你的父母坦誠溝通,這點很重要。
如果覺得金額不多,也可以選擇提供現金以外的其他支援。例如,為家人購買食品雜貨、購買生活必需品或支付汽油費,這些都能為家庭預算做出很大貢獻。同樣重要的是,要意識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員,應該幫忙做家事。用行動而不是金錢來表達支持,會讓你的父母更開心。
專家強調,比金額本身更重要的是用行動表達感激,很多時候,父母不想給孩子增加負擔,而是希望他們至少能獨立一點。所以與其糾結於「給多少錢」,不如專注學習如何表達心意,即使收入不多,也能傳達感恩之心。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