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專家警告:AI創造大量「垃圾成果」 正在摧毀生產力

2025/09/24 12:43

專家警告,AI正生成大量的「垃圾成果」,這種現況正在摧毀企業的生產力和團隊合作。(路透資料照)專家警告,AI正生成大量的「垃圾成果」,這種現況正在摧毀企業的生產力和團隊合作。(路透資料照)

高佳菁/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隨著愈來愈多公司擁抱生成式AI工具,近日研究卻發現,AI在工作上使用量翻倍的同時,多數成果卻沒有出現相對應的提升。專家警告,AI正生成大量的「垃圾成果(workslop)」,這種現況正在摧毀企業的生產力和團隊合作。

《CNBC》報導,「垃圾成果」一詞指的是AI會將自己生成的東西,偽裝成好的工作成果,但實際上缺乏實質內容來有效推進特定任務。由AI生成的內容冗長、用詞華麗,但仔細看卻沒有任何意義。

史丹佛大學教授漢考克(Jeff Hancock)表示,自己注意這個情況是當他在批改研究作業時,他有100名學生,但在這之中有至少10份作業看起來「完全一樣」,不對勁的地方也一樣。這些文章都寫了很多,但實際上沒有給太多內容,用了很多的冗詞贅句。

社會心理學家尼德霍夫(Kate Niederhoffer)也談到類似的情況,尼德霍夫表示,先前曾有人要他談談自己的研究,這份請求中總結了他的研究,但寫下的內容卻顯示出他們實際上並不瞭解這些內容。尼德霍夫指出,閱讀那些沒有重點的資訊「感覺很費勁」。

兩名專家稱這種現象為「垃圾成果」,並警告,這種現象正在扼殺各領域企業的團隊合作和生產力。

根據BetterUp和史丹佛大學近期對1150名美國全職員工進行的調查,大約40%的受訪者在過去1個月內有收到「垃圾成果」。其中預估有15%屬於低效率、無益的AI所生成內容。這種情況在各行各業都有出現,但是在專業服務和技術領域尤其突出。

1名接受調查的金融業人員表示,從同事手中接到AI生成的內容只會給自己帶來更多的工作,這導致自己不得不決定是要自己重寫,還是要求同事重寫,或是勉強接受這樣的內容。

另名零售業的主管則稱,他們浪費了很多時間在跟進收到的資訊,並自行研究。不得不花更多的時間與其他主管安排會議來解決這個問題,然後再繼續浪費自己的時間,不得不重新處理這項工作。

蓋洛普(Gallup)調查顯示,自2023年以來,AI在工作中的使用率翻了1倍,從21%上升到40%。但根據麻省理工學院(MIT)媒體實驗室最近報告,95%的組織並沒有從這項技術中的投資得到對應的回報。BetterUp和史丹佛大學認為,「垃圾成果」可能是造成這種結果的一大重要原因。

遇到這種情況的人表示,他們平均要花將近2小時來善後,根據他們申報的的薪資,這相當於每個月約186美元(約新台幣5648元)的隱形稅。研究人員指出,對於一個擁有1萬名員工的組織來說,這代表1年將損失900萬美元(約新台幣2.73億元)的生產力。

除了財務方面的損失,在精神方面也有損失,收到「垃圾成果」的人表示,他們需要花更多時間和精力才能找到與同事圓滑處理這些「不及格內容」的方法。53%的人表示,自己因為這種情況感到惱人,38%的受訪者困惑,22%的人則覺得受到冒犯。

研究人員也提到,最令人擔憂的代價在於人際關係。AI生成出低效且毫無幫助的工作成果,這正在對團隊合作產生重大影響。在接受調查的受訪者中,約有半數認為,同事開始生成「垃圾成果」後,創造力、能力和可靠性都下降了。大約3分之1的人表示,在收到令人困惑的AI生成工作內容後,會通知團隊或老闆。同時有3分之1的人表明,之後不太可能願意跟這些人合作。

漢考克表示,企業應該專注於有組織地在工作中採用和推廣AI。減少「垃圾成果」的關鍵在於團隊對任務品質的承諾,工作團隊應該要花時間交流應該如何使用AI,並評估哪些應用程式最符合他們的需求。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