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稀土之後,中國管制關鍵金屬「鎢」出口,成為新鎖喉戰略。(擷取自社群平台)
鎢成中國金屬地緣政治中的另一張王牌
歐祥義/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2025年2月4日起中國將鎢原料作為反制美國關稅手段,鎢金屬產品出口審批與管制全面趨嚴,造成今年4月起鎢金屬供給短缺,帶動新一波鎢金屬價格上漲,截至8月底國際鎢金屬報價已較年初上漲超過70%。國際鎢金屬供需失衡,卻讓靠回收鎢的台廠聯友金屬(7610)逮到大商機。
中國為全球最大鎢金屬生產國,供應全球逾8成鎢原料。
中國二月的管制措施一出手,市場立即反應。APT(仲鎢酸銨)與鎢粉行情快速上揚,九月初中國仲鎢酸銨(APT)價格報人民幣41.5萬元/噸,較年初漲96.7%;歐洲APT價格535-550美元/噸,較年初漲64.4%。
分析師指出,鎢的戰略邏輯與稀土如出一轍:雖然單一市場規模不算龐大,但若缺貨,就能癱瘓整條產業鏈。沒有鎢,切削刀具壽命下降,航太零件良率受挫,半導體接點沉積中斷,影響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對中國而言,這是一張能與西方晶片限制對抗的「談判籌碼」。換言之,鎢正在成為金屬地緣政治中的另一張王牌。
鎢碳化物刀具被稱為「製造一切的工具」,是工廠產線上的核心耗材。(擷取自社群平台)
隱形製造成本 刀具價格背後的連鎖效應
當鎢價格上漲,最先感受到壓力的不是消費者,而是各國製造業。鎢碳化物刀具被稱為「製造一切的工具」,是工廠產線上的核心耗材。汽車、航太、能源設備生產線,往往每天需要消耗數百把刀具,刀具壽命與價格直接影響產線的良率、節拍與成本。
專家指出,工業產線上的刀具並非可以隨意替換,不同材質與角度需要重新設定參數,如進給速度、轉速,甚至涉及整條產線的試產與調校,影響良率數據、產線也恐延誤。因此,鎢價格不僅是「原料成本」問題,更是能擾亂整個製造業效率的「隱形黑手」。
市場研究指出,2024年鎢碳化物市場規模達 216 億美元,2033 年預估將成長至 333 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CAGR)為 4.93%。硬質合金刀具市場則在 2024 年規模 115 億美元,預估 2032 年達 184 億美元。這些產業對刀具依賴極深,任何供應不穩都將導致成本上揚與交期延誤。
分析師提醒,刀具的隱形成本會快速傳導至資本財景氣。換句話說,鎢的價格波動並不僅止於原物料端,而會放大成製造業全鏈條的成本壓力。中國的出口管制,讓這一隱性風險被迫浮上檯面,全球製造業不得不正視其供應鏈脆弱性。
半導體設備會使用到鎢,特別是作為高附加價值的半導體靶材和鎢鋼合金的原料。(擷取自社群平台)
半導體與醫療不可或缺
如果說,刀具讓鎢成為「工業的牙齒」,那麼在科技與醫療領域,鎢更是「不可替代的骨幹」。鎢在半導體與醫療領域的角色,顯示出它的「不可替代性」。
在晶圓製程中,鎢以 CVD W plug/via 形式貫穿接點,連結電晶體與金層。即便銅與鈷等材料已被廣泛使用,但接點層依舊離不開鎢,一旦供應或品質出現波動,會沿著沉積、蝕刻、CMP 全流程放大,最後反映在良率下降與成本上升,這使得晶圓廠對鎢的穩定供應高度敏感。
分析師指出,鎢的價格對科技業是具連動意義。若APT(仲鎢酸銨)/ 鎢粉價格持續偏高時,晶圓廠與醫療設備商雖可透過「長約與回收料(scrap)」緩衝,但新進產能/機台換代的 BOM(Bill of Materials;物料清單)成本仍會上修。這點,可從2025年中國宣布管制出口後,仲鎢酸銨(APT)價格飆升見到端倪。
APT是鎢冶金工業中重要的一種中間體,為鎢產業鏈的「關鍵樞紐原料」,它的價格幾乎決定了鎢下游產品(刀具、鎢粉、電子材料)的行情。
在醫療影像領域,X 光管的陽極與燈絲幾乎清一色採用鎢或鎢合金。原因在於鎢的 高原子序數、最高熔點(3422°C)、低蒸氣壓,能兼顧產生效率與耐用性。臨床端的研究與教材一致指出,這是提升成像品質與設備壽命的關鍵。
更前沿的應用,還包括核融合計畫 ITER。分析師指出,鎢是等離子體接觸面的核心材料。高耐熱與低氚滯留,使其成為「後石化時代能源技術」的重要拼圖。
此外,鎢合金還被廣泛使用於航太與國防工業,包括飛機配重、直升機轉子、軍用穿甲彈等。即便在體育賽車、釣具等小眾領域。這些都說明了一個現實,雖然投資市場上鎢不如稀土耀眼,但卻早已滲透生活與科技的每一個角落。
專家指出,中國管制鎢,對科技業與醫療產業的衝擊,遠比表面數字更為深遠。
台商聯友金屬透過循環技術,將回收的鎢合金還原生產鎢金屬原料。(擷取自社群平台)
聯友是Tesla、台積電等大廠的供應商
在中國管制鎢的背景下,台灣的聯友金屬(7610)成了意外的受惠者,主要就是靠著「回收再製」模式切入全球供應鏈,成為 Apple、Tesla、台積電等大廠的供應商。
聯友金屬的做法是將廢棄刀具、粉末等「工業垃圾」回收處理,再製成鎢酸鈉、APT 及高純鎢粉,重新進入半導體、汽車、航太產業。這種路徑不僅降低了對中國礦源的依賴,更符合歐美客戶最在意的去風險化及合乎規定。
更關鍵的是,聯友金屬取得了 RMI、UL2809 等 ESG 認證,能保證產品沒有血礦、碳排低,這正好契合國際品牌的永續要求。換言之,聯友的差異化亮點不是「價格便宜」,而是「非中來源 + ESG 認證」的雙重保險。
這讓聯友金屬在中國「卡喉」新常態下,成為中美金屬戰下的「戰略拼圖」。這對美國與歐洲客戶而言,是一個規模雖小但靈活透明的供應商,能在大環境高風險下,提供另一條安全選擇。
專家指出,這樣的策略正是台商在全球供應鏈「去中國化」過程中,最擅長的卡位方式,利用細分市場的靈活性,搶占戰略縫隙。
聯友金屬走「都市採礦」路線,較開採礦山的平均成本低,是獲利核心。(擷取自社群平台)
「垃圾變黃金」的成本紅利
中國自2025年2月起加強出口管制,推動仲鎢酸銨價格在半年內從每噸約300美元飆升,曾突破500 美元,在供應高度集中之下,全球企業面臨成本與供應鏈風險。分析師指出,聯友透過「都市採礦」方式將廢料再生利用,據業界估算,APT現貨價超過500 美元/噸,其回收成本約比傳統礦山低20–30%,毛利更具吸引力。
據報導,傳統鎢生產要從礦山開採黑鎢礦、白鎢礦,再經過冶煉製成 APT(仲鎢酸銨),這條路徑成本高、波動大,且中國鎢產業有「三大支柱」,包括江西贛州鎢業 (JXTC)、中鎢高新 (五礦系)及厦門鎢業等,控制了中國鎢精礦與中下游加工的絕大部分產能,具有價格影響力。
業內人士指出,精礦 (tungsten concentrate)從礦山開採後經選礦處理,含WO₃約60–70%。至於廢料(scrap)包含使用過的切削刀具、鎢粉末廢料、鎢合金邊角料,折算含鎢量通常有7成以上,甚至有時高達80–90%。
但因聯友金屬不用挖礦,這省下礦山投資與尾礦處理,也少了大筆資本支出(CAPEX)與環保負擔。且其廢料收購價通常低於礦山,等於以市場「折扣價」取得原料,再經過再生處理,最後賣出價仍以APT為基準的行情,再加上廢料供應來自製造業,穩定性高且波動比礦價小,就是聯友金屬回收模式的競爭優勢所在。
專家直言,當「別人還在重頭造車,聯友金屬早就靠拆車零件,省下3分之1成本,還能賣得更好價錢」。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