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學者:非美市場可瞄準歐洲與東南亞 政策助攻設區域總部搶佔內需

2025/09/09 21:17

在美國關稅戰下,台灣對等關稅稅率暫定20%,部分產業稅率高於競爭對手國,有別於競爭對手搶佔美國市場,非美市場將空出許多機會。(資料照)在美國關稅戰下,台灣對等關稅稅率暫定20%,部分產業稅率高於競爭對手國,有別於競爭對手搶佔美國市場,非美市場將空出許多機會。(資料照)

〔記者廖家寧/台北報導〕台灣對等關稅稅率暫定20%,部分產業稅率高於競爭對手國,有別於競爭對手搶佔美國市場,非美市場將空出許多機會,學者分析,要填補美國市場的缺,可瞄準的主要市場有二,一是歐洲,台廠強化綠色轉型,並將技術合作轉型成製造樞紐,另一是東南亞的龐大內需市場,可由民間主導、政策支持,引領設置區域總部,協助廠商落地生產滿足其龐大內需。

中經院副院長王健全表示,分散出口市場短期內不是那麼容易,需要長期規劃,台廠才從中國市場這個大窟窿拔出來,踩進另一個大窟窿,也就是美國市場。

王健全指出,現在台商需要更大的市場才能填補空缺,一是歐洲市場,歐洲CBAM(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明年正式上路,這就需要強化綠色與數位轉型,再者是台灣在捷克、波蘭、立陶宛與斯洛伐尼亞有許多研發技術合作,未來能否轉型成為製造樞紐,甚至作為中繼站輻射發散至其他出口市場,二是東南亞市場,台廠過去視為轉出口基地,僅從事製造,而較不重視其龐大的內需市場,例如越南有1億人口、泰國7000萬人,印尼則有2.8億人口。

王健全續說,台灣缺乏當地的區域運籌總部,例如外貿協會多以展覽形式進行媒合,效果就如同放煙火,如果能在當地設置區域總部、物流中心、發貨倉庫、會議室,讓當地供應商與通路商接洽,落地後就有機會攻佔其市場,這部分是比較難,建議是由「民間主導、政策支持」,在主要目標市場設置區域總部,包括泰國曼谷、越南河內或馬來西亞吉隆坡等,有據點更能協助廠商落地。

中華採購與供應協會顧問白宗城指出,舉半導體的成熟製程為例,其實全球廠商往東南亞佈局的廠不少,不是為了轉出口,而是鎖定東南亞內需市場。回顧全球化過程中,大家都以降低生產成本的模式在進行,具數量龐大且生產集中的特性,但經過川普兩輪攪亂後,製造業轉向至就近服務當地市場需求的「分散經營」模式,與過去「集中生產」不同,從業界角度來看,「分散經營」的確慢慢成形了。

王健全補充,台灣製造業赴美國等海外市場投資佈局,也帶動服務業擴大版圖的機會,供應食衣住行育樂的服務業會跟著台廠供應鏈赴海外,打著MIT、Formosa的品牌銷售,「這就是服務業的國際化」。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