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晶董事長徐秀蘭今(8)日指出,未來的產業競爭,除了產能和技術,更重要的是對關鍵材料的掌握度,台灣應致力於提升材料自主率。(資料照)
〔記者洪友芳/新竹報導〕矽晶圓大廠環球晶(6488)董事長徐秀蘭今(8)日指出,未來的產業競爭,除了產能和技術,更重要的是對關鍵材料的掌握度,台灣應致力於提升材料自主率,尤其是在容易被「卡脖子」的環節,她認為這需要政府和業界共同努力,透過國際合作、自主研發和回收再利用等方式,確保半導體產業不僅強大,還能穩定且永續發展 。
徐秀蘭同時也是SEMI全球董事會董事,SEMICON Taiwan今舉行展前記者會,她應邀以「關鍵材料,關鍵韌性:打造新世代半導體供應鏈永續基石」為題發表演講。她指出,關鍵材料可能只是微小的化學品、研磨粉或稀有氣體,但一旦供應中斷,將可能阻礙整個產業,徐秀蘭舉例日本曾制裁韓國的電子級產品,顯示關鍵材料的控制力。
徐秀蘭表示,隨著台灣全球半導體地位重要性提高,疫情與地震等事件也凸顯了全球供應鏈過度依賴單一地區的風險,因此許多國家開始推動要求廠商採取「台灣+1」策略,除了台灣生產基地外,也要在海外投資設廠,以因應城市封鎖或災害風險。市場甚至因應地緣政治,也出現「No China、No Taiwan」的聲浪,要求企業要在中國或台灣以外的地區布局,以確保供應鏈韌性。
徐秀蘭表示,稀土、高介電常數材料、光阻添加劑、CMP研磨劑和稀有氣體等都是關鍵材料 ,特別是碳化矽(SiC)和鎵(Ga)這兩種材料,前者在高性能散熱應用中表現優異,後者則是氮化鎵和砷化鎵等化合物的重要成分。然而,全球高達90%的鎵產量集中在中國,且其出口需許可證,這對產業構成潛在風險 。
SEMICON Taiwan今舉行展前記者會,徐秀蘭應邀發表演講。(記者洪友芳攝)
她認為,為了建立具韌性的供應鏈,產業必須從過往的「及時生產」(just-in-time)轉向「以防萬一」(just-in-case)的策略,這雖會導致成本上升,但能確保供應穩定。台灣應致力於提升材料自主率,尤其是在容易被「卡脖子」的環節 。這需要政府和業界共同努力,透過國際合作、自主研發和回收再利用等方式,確保半導體產業不僅強大,還能穩定且永續發展 。
徐秀蘭呼籲政府應制定政策,鼓勵「容易被卡住」的材料逐步在台灣實現自主生產。並加強與國際夥伴的合作,在替代氣體、環保化學品的開發上強強聯手,讓台灣半導體產業在「強」之外,還能更「穩」且更「永續」。產業的未來發展不僅需要技術與資金,更仰賴人才投入與政策支持。唯有透過自主研發、國際合作與策略性競合,台灣才能在全球供應鏈中保持領先地位,避免被卡脖子。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