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入股英特爾,商界憂心權力將集中在「總統」手中。(路透)
吳孟峰/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近期川普政府宣布入股美國晶片企業英特爾後,外界預期,將會陸續擴大至其他晶片企業。但在此之前,美國國防部已成為一家稀土開採與加工公司的最大股東。對此,質疑者認為,問題不在於政府是否投資,而在於總統能否憑個人意志直接干預,這將使產業政策從公共工具,轉變為總統手中的私人權力。
《彭博》專欄作家邁克爾斯(Joel Michaels)指出,美政府應該有權購買美國重要公司的股份,但如果目標是幫助總統累積權力和財富,那就不行。「總統個人控制私人公司的公共股份很危險」。
川普政府的入股重要企業的舉動,讓商界擔憂權力將集中在「總統」手中。這件事最大的風險並非產業政策,而是同時摧毀行政國家和對行政部門的法律制約。
邁克爾斯是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的研究員和研究學者、曾任美國財政部顧問。他指出,美政府對私人企業進行股權投資並非新鮮事。在1930年代和1940年代,政府的重建金融公司(RFC)大舉購入股票,以增強人們對銀行、鐵路和農業的信心,並因此成為美國最大的個人投資者。此後,國會也批准了一系列規模較小的股權投資,例如為中央情報局(CIA)的In-Q-Tel等創投基金提供融資。
但值得注意的是,川普試圖對這些投資施加「個人控制」的程度,這才是新奇之處。
據報導,近年川普推動的「黃金股」條款,甚至將企業經營決策權直接寫上他的名字,賦予其阻止工廠關閉、干涉企業重大決策的能力,顯示他對投資的掌控已超越傳統框架。
根據在8月下旬時,一份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文件顯示,世達律師事務所 (Skadden) 代表英特爾與美國達成協議,美國將持有該公司近10%的股權。
《彭博》指出,世達律師事務所是今年稍早承諾向川普支持的事業捐贈總計9.4億美元(約新台幣288.4億元)的免費法律服務的9家大型律師事務所之一,旨在阻止白宮對那些被總統指控種族歧視和損害國家利益的律師事務所進行打擊。
川普隨後表示,他將與其他公司達成類似英特爾協議的交易。
但今日的最高法院因接受「單一行政理論」,已大幅削弱國會設計獨立機構的能力。即使是2018年國會設立的海外投資機構,也要求獨立董事和首席風險官來分散權力,但這樣的制衡如今能否通過審查仍是未知數。
專欄指出,美國國會也難辭其咎。若非先前給予商務部390億美元(約新台幣1.19兆元)補助基金並放寬裁量,川普也無從動用公帑進行股權操作。雖然白宮宣稱這將為納稅人帶來龐大利益,但從會計與實質效益來看,實際回報恐怕不如原始補助。
雖然股權投資本可作為產業政策的重要手段,特別是在政府戰略利益會隨時間變化的情況下。然而,當持股淪為總統個人操控的工具,便帶來極大風險。產業政策未來或將持續,但其運作必須以公共利益為核心,而非總統的財務與選舉考量。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