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總理事長潘俊榮。(記者廖家寧攝)
〔記者廖家寧/台北報導〕全國工業總會(工總)今(2)日發表2025年工總白皮書,提出4大當務之急,包括推動危老都更以擴大內需、進出口挑戰全面因應、全面解決缺工,以及穩定工業電價。工總理事長潘俊榮強調,都更除,也將促進內需產業鏈的活絡,是台灣經濟振興一大契機,產業界也支持,量能可達「2年完成立案、5年完成改建」。
今年工總白皮書以「新局-立足台灣的全球經濟戰略」為題,針對產業發展、能源暨環境、賦稅暨金融、勞資關係暨人力資源、國際經貿、兩岸政策、智慧財產權等7大面向,提出35個議題,138項政策建議。
為瞭解台灣製造業面臨的挑戰,工總針對所屬160個產業會員公會進行問卷調查,調查顯示,缺工(70.5%)、減碳政策59%)、國際經貿(55.2%)、能源政策(52.4%)及產業轉型(50.5%)等5項議題,有過半數產業公會認為是我國產業目前面臨挑戰最大的議題。
工總建議政府施政目標,可以四大當務之急著手以振興經濟,包括「推動危老都更,擴大內需」、「協助業者因應新局下進出口的挑戰」、「務實解決全面缺工問題」及「檢討能源政策,並穩定工業電價」。
擴大內需方面,工總理事長潘俊榮強調,現在國際局勢不穩,有必要由政府帶動擴大內需確保經濟增長。台灣屋齡超過30年以上的住宅有400萬戶,老舊房屋抗災與防震的能力都不足,都更期可改善居住安全。另一方面,加速危老都更能帶動營建、製造、服務等相關產業鏈的活絡。
潘俊榮指出,建築容積獎勵是參與者和開發商願意參與都更的重要因素,希望中央地方通力合作,提高建築容積獎勵的誘因,以加速危老重建及都更的進程。
進出口挑戰因應方面,工總指出,產業佈建新型全球供應鏈的重組,政府除應協助排除台廠赴美投資的障礙外,也要避免台廠所得稅與股利益稅遭雙重課稅,此外,也應協處台商海外融資,包括擴大海外信用支持機制、提高貸款上限,並建立專案信貸窗口,針對重點產業(如電子、汽車零組件、機械加工)提供專案評估與彈性貸款條件。與此同時,匯率波動對企業生存影響更急更大,希望政府持續擴充海外市場與穩定匯率,雙管齊下救產業。
另一方面,國內產業面對各國過剩貨物傾銷來台的威脅,工總建議,應協助業者善用貿易救濟等進口管理機制,以降低台廠衝擊。 台灣關稅不高(工業產品加權平均稅率僅1.4%),各國過剩貨品極可能瞄準台灣市場大量湧入,政府更應確保遭受不公平貿易影響的國內產業能及時獲得有效的貿易救濟,也建議調查機關應適時依職權主動發動調查、在合法範圍內減輕申請人的舉證責任及加速審理時程。
缺工方面,工總指出, 台灣產業缺乏勞動力的問題日趨嚴重,目前政府的勞動力政策,對於解決急迫的缺工問題,「太慢了」,建議政府彈性擴大開放工業部門引進移工,不再侷限於3K製程及其相關行業的製造業者。此外,現行「3K五級制」核配比例無法滿足各產業的實際需求,部分產業的核配比率過低,即便搭配Extra機制,仍無法有效緩解缺工困境,政府應提升各產業的移工核配比例,並調降就業安定費金額,以減輕基層勞動力為主的企業負擔。
產業移工在台年限延長部分,工總建議,產業移工應比照家庭看護工延長為14年的工作年限,讓企業能夠更靈活地留用熟悉作業流程的基層移工,穩定基層人力結構。此外,日韓的移工來源國已擴大至逾10國,台灣應更積極開發新的移工來源國。營造業部分,工總建議,進用移工方式能比照農業移工的外展模式,讓各方可從調配機制中及時取得必要的人力。
能源政策與穩定工業電價方面,工總呼籲,不論石化、再生能源,以及核能等能源類型都應列入考量,應盡速推動核電廠完成安檢,並邀集各界研商延役供電的可行性,在安全無虞前提下重啟核電。工總建議,今年下半年工業電價不宜調漲,另建議緩徵碳費2年,並呼籲台版CBAM應對齊我國碳費徵收標準與施行日期。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