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中國5大銀行不良貸款激增、淨利差創新低 金融體系壓力加劇

2025/08/30 17:39

中國5大國有銀行的消費信貸違約率升高和淨利差(NIM)下降,凸顯金融體系面臨的潛在壓力。(歐新社資料照)中國5大國有銀行的消費信貸違約率升高和淨利差(NIM)下降,凸顯金融體系面臨的潛在壓力。(歐新社資料照)

陳麗珠/核稿編輯

〔編譯盧永山/綜合報導〕英國《金融時報》、《路透》報導,受到中國經濟成長放緩和薪資停滯影響,企業和消費者信心低迷,導致借貸意願低落,中國5大國有銀行的多項業務領域的業績惡化,這5家銀行上週公布上半年財報顯示,消費信貸違約率升高和淨利差(NIM)下降,凸顯金融體系面臨的潛在壓力。

 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交通銀行、中國農業銀行被稱做中國5大銀行,它們在中國經濟中扮演主導地位,合併資產超過190兆人民幣(下同,新台幣815.5兆元)。

 這5大銀行公布截至第二季底的淨利差跌至1.22%的歷史新低,低於《彭博》彙整分析師預測的1.29%,也低於業界認為維持合理獲利能力所必需的1.8%門檻。其中,中國工商銀行的淨利差從第一季底的1.48%降至1.16%,降幅居5大銀行之冠。

 穆迪副總裁兼高級信用主管諸蜀寧表示:「房地產市場疲弱和消費支出緊縮,正在重塑銀行業的信貸需求和品質,對部分銀行而言,過去被視為風險緩衝和高品質業務的房貸和零售貸款業務,如今卻顯示出比企業貸款更高的風險,這是一種結構性的逆轉,對整個產業來說是個令人擔憂的現象。」

 中國經濟正面臨通縮壓力,官方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非國有企業的實質薪資僅成長1.7%;雪上加霜的是,房地產危機重創消費者信心,而中國大部分家庭的財富都集中在房產上。

 儘管中國政府一直在鼓勵家庭增加借貸,以刺激支出,並緩解通縮壓力,但需求並未回升。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數據,用於小額消費的短期貸款已連續4個月下降,7月更降至9.8兆元(新台幣42.1兆元)。

 但諸蜀寧表示,隨著借款人減少,銀行業面臨的客戶風險更高。截至6月底,中國工商銀行不良消費貸款餘額高達110億元(新台幣472億元),是去年同期的2倍,不良貸款率達到創紀錄的2.51%,信用卡違約率也增至3.75%。

 中國建設銀行和中國農業銀行同樣面臨消費貸款違約率上升和不良貸款率連續4季惡化的困境,這3家銀行的消費貸款違約率總額自2023年底以來已增加1倍。然而,違約率和約3%的超低利率,已傷害銀行業的獲利,淨利差已連續3年半呈下降趨勢,自2021年以來已跌至2%以下。

 摩根士丹利分析師徐然表示,在風險增加的情況下,銀行業正在縮減新貸款業務,該產業不可能複製過去零售貸款每年30%的成長速度,這種激進的成長速度已被證明是不可持續的,只會累積更多風險。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