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控制晶片,就控制世界」外媒評台積是全球資產 中國面臨「百年屈辱」

2025/08/30 17:03

「誰控制了晶片,誰就控制了世界」。台灣生產全球最大的尖端半導體,並且是台積電的所在地,這使其成為一項戰略資產,也是一個爆發點。(示意圖,路透)「誰控制了晶片,誰就控制了世界」。台灣生產全球最大的尖端半導體,並且是台積電的所在地,這使其成為一項戰略資產,也是一個爆發點。(示意圖,路透)

吳孟峰/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誰控制了晶片,誰就控制了世界」。控制世界指的是掌控人工智慧、量子運算、全球供應鏈和先進武器的未來。從電視遙控器到衛星,這些矽晶片無所不在。評估國際問題的《現代外交》Modern Diplomacy報導,隨著美國和中國科技產業競爭加劇,中國若輸掉這場遊戲將意味著另一個「百年屈辱」。而台灣生產全球最大的尖端半導體,並且是台積電的所在地,這使其成為一項戰略資產,也是一個爆發點。

21世紀的大國之爭不再侷限於戰場或石油市場,而是在半導體的微觀電路中展開。半導體的價值曾一度被忽視,它們被視為消費性電子產品和晶片的隱形支柱,但如今卻成為地緣政治裂痕的前線。

過去貿易戰以關稅和相互指責為中心,如今已演變成一場更加危險的局面:一場全面的技術戰爭,其核心則是看似渺小、卻具有深遠戰略意義的半導體。華府將北京的科技發展視為對美國地位的生存威脅,而北京則將美國的關稅視為試圖抑制其崛起。結果,一場競爭愈演愈烈,每項出口禁運、補貼方案或市場限制都在全球產生共鳴,使盟友和競爭對手都捲入半導體競爭。

這並非一場簡單的商業爭端,而是一場複雜的戰鬥,在這場戰鬥中,賭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高,不亞於全球強國本身。

這場競爭始於2018年的關稅戰,當時華府指責北京威脅智慧財產權並使用不公平貿易手段。這項指控引發了一場貿易戰,動搖了全球市場的核心。最終,這場貿易戰演變成更具戰略意義的領域—半導體。

台灣進一步加劇這種緊張局勢,因為台灣生產了全球最大的尖端半導體,並且是台積電的所在地,這使其成為一項戰略資產,也是一個爆發點。

美國聲稱支持台灣並維護其技術優勢,但中國的目標要廣泛得多,即統一台灣並打破美國對台灣的束縛。因此,矽谷戰爭與世界上最動盪的地緣政治爆發點之一息息相關。

晶片不僅僅是電子組件;它們是強大的武器。美國和中國不再是競爭,而是戰爭。這場戰役裡沒有炸彈,沒有飛彈,只有供應鏈和微電路。半導體的獨特之處在於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控制整個過程。例如,美國引領設計和軟體,台灣和韓國掌控高科技製造業,荷蘭擁有關鍵的曝光機設備,日本提供其他專用材料。

中國在高階產品領域仍落後。美國在台灣的壁壘或干擾可能會凍結整個產業,使晶片成為全球最大的地緣政治瓶頸之一。但這超越經濟範疇,晶片為無人機、高超音速飛彈等提供動力,並支援現代戰爭。華府的戰略動機是切斷中國取得高端技術的管道,因為這將確保美國在國際體系中的霸主地位。

一場世界大戰或許不是用核武或坦克,而是用半導體。誰能贏得晶片戰爭,不僅主宰科技,也將定義新的世界秩序規則。因此,矽被視為本世紀的新石油、新鋼鐵,甚至可能是新火藥。

美國將晶片戰爭視為21世紀奪取權力的大門,因此半導體已從貿易領域轉向戰略領域。如今,它們被視為影響力的武器,而非消費品。

美國決心保持其唯一超級大國的地位,而在這個數位時代,半導體是其最致命的武器。它奉行二元戰略:扼殺北京的技術進步,並圍繞其半導體主導地位建立盟友堡壘。這種技術遏制包括禁止華為和中芯國際等公司,將中國科技公司列入黑名單,以及限制中國先進的曝光機設備。

2022年推出的《晶片與科學法案》將提供超過500億美元的補貼,反映了美國對矽片安全而非經濟議題的堅定立場。美國決心最明顯的體現在於,它如何將日本、荷蘭、韓國和台灣等盟友拉攏到這個晶片聯盟,並利用它們來執行華府的關稅政策。

台積電決定在亞利桑那州建造新晶圓廠不僅是出於經濟考量,更是出於地緣政治考慮,旨在確保美國對先進晶片的影響力。現實主義者會認為,這是一個為了生存而不是合作而建立的聯盟。美國正在劃定新冷戰的戰線,這將決定誰將統治,誰將跟隨。

將半導體武器化遠遠領先於自由貿易或經濟競爭,它是為在技術就體系中維護霸權。華府可能試圖阻止中國實現這種權力均等,但對中國來說,每一次經濟禁令和制裁都被視為歷史的重演,是屈辱的重演。

這就是為什麼半導體被視為中國國家生存的核心,因此有「中國製造2025」這樣的技術革命和巨額國家補貼。中國在晶片研究、晶片設計和製造方面投入了數十億美元。從世界各地招募工程師和研究人員來實現這個目標,這個目標很簡單,那就是實現晶片自給自足,結束對西方的依賴。然而,中國仍然面臨現實主義者所說的技術依賴陷阱。中國或許會設計晶片,但仍依賴荷蘭的曝光機設備、台灣的晶圓代工廠和美國設計的軟體。

對習近平來說,半導體不只是一些能確保經濟成長的矽片,更是維護主權的工具。而且,由於科技已成為兩個超級大國的戰場,中國輸掉這場遊戲將意味著另一個「百年屈辱」,而美國讓中國達到均勢將被視為放棄全球領導地位。在國際體系中,這兩種情況似乎都不太理想。這是關乎生存的競爭,而不是競爭。

這不再是中美對抗,整個世界秩序正在重塑。如今,科技領域正處於兩個相互競爭的領域。這如同一道數位鐵幕,一方效法美國,使用美國的晶片、技術和供應鏈;另一方,各國則紛紛與中國日益壯大的生態系統結盟。

美國的盟友被夾在中間。台灣生產全球90%的先進晶片,也是台積電的所在地,使其既價值不菲,也可能引發衝突。此外,韓國正處於主要安全盟友美國和其最大客戶市場中國的十字路口。

荷蘭晶片製造業也成美國戰略的工具,因為荷蘭在美國的脅迫下,阻止其旗下的ASML公司向中國出售先進的晶片製造設備。歐盟不願選邊站隊,於是乾脆投入數十億美元,開始建立自己的晶片產業,確保在這個科技就是新核彈的世界裡,自己不會落後。

然而,同時,世界經濟也將遭受重創,因為晶片供應鏈正在斷裂,這意味著成本上升、不必要的重複生產和創新被最小化。在這種情況下,發展中國家別無選擇,只能加入兩大陣營之一。這是被迫的結盟,因為他們並沒有選擇這場戰爭。同時,全球經濟仍將保持不穩定。

21世紀必將銘記晶片戰爭。晶片集中在有限的幾個關鍵製造,這使得世界經濟不僅岌岌可危,而且在可預見的未來可能成為引發衝突的籌碼。因此,半導體之爭不僅限於經濟領域,它實際上是一個地緣政治權力之爭。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