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椿董事長程天縱(右起),副董事長張以昇看好機器人發展前景。(記者方韋傑攝)
〔記者方韋傑/台北報導〕和椿(6215)董事長程天縱在今天出席台北國際自動化大展,提到雖然人工智慧與機器人被視為未來產業的重要趨勢,但在實際推廣上仍面臨兩大困難,使得機器人導入進程比預期緩慢,唯有理解市場的現實挑戰,並透過解決方案的角色來教育產業,才能真正推動人工智慧與機器人普及。
程天縱指出,第一大困難在於教育市場需要時間,銷售週期被迫拉長。大部分傳產與服務業的客戶都是第一次接觸機器人,就像第一次用手機一樣,缺乏信心與經驗。因此,客戶往往要求「先試用」,甚至一借就是一個月,導致和椿必須準備更多庫存,以滿足客戶試用需求。這不僅墊高資金壓力,也延長了銷售流程,讓市場教育成本遠比外界想像高。
第二大困難則來自於決策權高度集中,推廣必須有效直達老闆層級。程天縱舉例,先前業務同仁曾向採購推銷清潔機器人,卻被回覆「那是我阿姨在掃地,你要取代她嗎?」顯示基層管理者對於「取代人力」的議題相當敏感,甚至可能因人情因素而抗拒。唯有老闆才會真正關心缺工、投資報酬率等核心問題,並思考以機器人補足人力缺口。因此,要推動機器人導入,必須直接與企業主對話,用投資回收效益與長期價值來說服。
程天縱也強調,和椿的定位不是單純的零組件廠商,而是「解決方案供應商」,解決方案就像拼圖,市場上有許多優秀的技術與產品,和椿將這些「拼圖」組合成完整圖像,針對缺口再自行研發,以符合產線的實際需求。程坦言:「沒有一家公司能把所有拼圖都做完,我們的角色就是顧問,替第一次使用機器人的客戶找到最適合的方案。」
談到產業趨勢,程天縱認為人型機器人仍在誕生期,商用普及需要時間;反倒是清潔、搬運等專用型機器人,已進入成長期,正快速擴張。由於傳產與服務業缺工問題嚴重,這些應用場景對機器人需求將持續升溫。然而,各行各業甚至同一品牌在不同市場的需求差異極大,仍須「本地化」調整,才能真正落地。
除了投資回收效益的短期考量,程天縱更強調,機器人帶來的價值遠不止於取代人力,主要優勢在於機器人不會抗拒改變,能依照需求靈活調整流程,甚至進一步重塑企業的商業模式。以物流產業為例,從傳統「下單-收貨-付款」模式,到「供應商管理庫存」先送貨後付款,再到「團購」先付款後取貨,不同模式的次序變化,反映了流程創新與商業模式演進,「這就是機器人真正的潛力,它能成為改變遊戲規則的力量。」
程天縱提醒,許多企業主在導入新技術時,過於專注投資回收計算,而忽略了更深層的改變。他舉諾基亞前高層的話為例:「我打敗了所有對手,但最後輸給了時代」,並以此為鑑,若產業、企業只計較短期報酬,卻忽視科技帶來的流程與模式轉型,最終可能被時代淘汰。
展望未來,程天縱看好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的結合將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在缺工、成本壓力與產業轉型需求下,機器人不只是補足人力,而是帶來靈活性、效率與創新契機。和椿將持續扮演解決方案提供者,協助客戶降低導入門檻,加速教育市場,推動智能製造落地。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