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台積電助川普實現「美國製造」藍圖 德媒這麼說

2025/08/20 10:47

台積電從川普第一任期內就開始佈局美國製造。(歐新社)台積電從川普第一任期內就開始佈局美國製造。(歐新社)

高佳菁/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近日市場傳出,川普政府考慮以補助款換股,取得英特爾股份,倘若方案成真,其他領取《晶片法案》資金的晶片製造商,也可能被要求交出部分股權。消息一出,市場立刻聯想到台積電,擔心這家全球最大晶片代工廠在美國的投資,最終會不會變成「美積電」。

對此,德媒評論指出,川普政府的核心思路很清楚,透過關稅壁壘逼迫製造業回流美國。企業要想在美國市場維持優勢,就必須配合政策,把產線和投資帶進美國。台積電正是其中代表,早在川普第一任期,台積電便宣布在亞利桑那州鳳凰城建廠,開啟了「美國製造」的部署。

許多公司也配合川普的政策,在美國投資製造業。台積電今年3月宣布,將在美國追加投資1000億美元(約新台幣3兆元),4年內興建3座新廠、2座先進封裝設施及一個大型研發中心,滿足大量美國公司在人工智慧等高科技領域的晶片需求。

德媒指出,台積電對美新投資,不僅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大一筆外國直接投資,也讓台積電在關稅威脅下站穩腳跟。因具備本地生產基地,台積電得以豁免高額晶片稅,股價在川普宣布新政策後亦隨之走揚。

但事實上,台積電早在川普第一任期就開始部署,其亞利桑那的晶圓廠在2020年動工,首期投入650億美元(約新台幣1.96兆元),廠區佔地1100英畝,員工超過3000人。如今的擴建,將進一步補齊美國在人工智慧供應鏈上的短板。

但「美國製造」並非一條容易的道路,因為中國、越南、菲律賓等國擁有更低廉的人力與更寬鬆的規範,長期支撐了全球供應鏈的效率。若將製造業全數移回美國,成本將大幅攀升。

《CNBC》曾經預測,美國製造的iPhone 16 Pro Max價格可能會上漲91%。而即使將iPhone生產鏈轉移到美國在理論上可行,這一宏大的工程也需要耗費很多年時間。除了成本問題,還有文化差異、人才不足與工會制約等挑戰。

德勤在2024年進行1份調查顯示,61% 的美國製造商表示難以填補關鍵的勞動力缺口。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