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芝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導體製造商之一。(美聯社)
東芝股票於2023年下市
歐祥義/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日本家電、半導體大廠東芝(Toshiba)在日本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74年,卻於2023年12月黯然下市,而東芝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導體製造商之一,在最鼎盛時期,東芝的業務橫跨多項領域,從家用電子產品到核電廠都有,更一度擴展至電視、家電、手機和個人電腦等消費性產品領域,因此在二戰後的幾十年裡,東芝一直是日本經濟復甦和技術產業的象徵。然而,東芝從2010年代開始,卻接連遭遇了許多重大危機,而背後的因素來自於公司高層管理不善,曾經的巨人光榮不再,讓人不勝唏噓。
東芝的舊社名為「東京芝浦電氣」,是由兩家公司合併而成的。其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明治時代發明家田中久重於1875年創立的工業製造所,這是日本首家電報設備製造商,田中久重的繼承人田中大吉在1882年,把工廠遷移至東京的芝浦地區,創立了「田中製造所」,之後進一步更名為「芝浦製造所」。
至於另外一家公司,則是來自於 1890 年藤岡市助、三吉正一在東京的京橋地區所創辦的公司「白熱舍」,該公司是日本首家生產並供給白熾燈給一般家庭的公司。到了 1896 年,該公司改名為東京白熱電燈球製造公司,1899年再改名為東京電氣。
兩家公司在1939年合併,命名為「東京芝浦電氣」,後來進一步改為「東芝株式會社」,也就是如今的東芝。
在二戰之前,東芝是三井財閥的一部份,在戰後透過內部業務成長和收購併行的方式,東芝迅速擴張,如在1940年代和1950年代併購了多家重工業與基礎產業的企業,進一步躍升為日本白色家電的先驅。這是因為東芝在許多產品上,都是日本首家製造商,包括冰箱、洗衣機、彩色電視機和電鍋等家電,以及個人電腦、筆記型電腦等消費性產品。
東芝是日本白色家電的先驅廠商,旗下一系列家電過去在日本,有著一定程度的市佔率。(法新社)
東芝與NEC 並稱全球最大半導體製造商
東芝在1987年發明了NAND快閃記憶體,在那個日本DRAM拿下全球90%市佔率的1980年代,東芝憑藉著技術優勢,與日本電氣(NEC)被並稱為世界上最大的兩家半導體製造商,直到1990年代,東芝仍是世界排名前5大的晶片廠。後來東芝靠著其電視和筆記型電腦,成為全球知名品牌,並發展成為一家企業集團,在半導體和核能行業中佔據重要地位。前景一片看好。
但到了2000年代,東芝的命運開始轉變,這一切源自於2006年的西屋電氣(Westinghouse)的核電事業交易案,以及2015年爆出的財報造假醜聞。
東芝在2015年被揭露出多個部門存在會計違規行為,並涉及高層管理人員,據稱,時任東芝社長田中久雄與副會長佐佐木則夫,他們設定了營業利益目標給各部門主管,而且必須達成,並透過暗示若未達標,可能退出某些業務的方式,來對下屬施加壓力。最終調查釐清,東芝在7年的時間內,虛報獲利高達2300億日圓。
獨立調查報告發現背後原因,在於東芝的企業文化是「員工不能違背上級的指令」。因此當高層提出「挑戰」時,部門主管、直線經理及其下屬員工便持續進行不當會計操作,以達到符合上級意願的目標。而這些不當會計手法包括誇大收益、提前入帳利潤,或延後入帳損失或費用,但此類操作通常會導致高層在下一期時,對各部門設定更高的目標。報告寫道:「這導致需要進行規模更大的不當會計操作,而隨著這種情況重複發生,不當行為的規模也越來越大。」
此事導致東芝失去了投資人的信心,多名高層黯然下台,而東芝重押的核電事業失利,對公司財報造成嚴重影響,這被一些消息人士推測為東芝陷入困境的根源。
東芝高層室町正志在2015年12月時,因會計造假一事向外界鞠躬道歉。(法新社)
分割NAND快閃記憶體業務 成立鎧俠(Kioxia)
東芝在2006年以54億美元的高價,向英國政府的「英國核燃料有限公司」(BNFL)買下西屋電氣核電業務,東芝原本是希望趁著被稱作「核能復興」的反應爐建設潮獲利。結果這筆收購卻將其推向深淵。因為根據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資料,2016年全球僅有3座反應爐開工興建,而2010至2016年這段期間也才開工51座,遠遠低於1960與1970年代每年開工20至30座的水準。
在2017年英國《金融時報》的報導中,管理諮詢公司凱捷(Capgemini)的能源顧問萊維納(Colette Lewiner)分析,1986年車諾比核事故後,美國與歐洲核電建設幾乎停擺,包含西屋、法國電力集團(EDF)在內的企業失去了主導大型核電項目的關鍵技術能力,在2000年代需求回升時,這些公司都沒有做好準備。
緊接著2001年「911」恐怖攻擊,以及2011年日本福島核事故後,監管單位對安全標準的要求越來越嚴苛,以及業界對創新反應爐設計的野心承諾,技術人力短缺,意味著新建核電專案成本急遽失控。這讓西屋在美國的核電項目面臨嚴重超支與延宕,進一步使東芝陷入巨額虧損。這些未完成的訂單資金無法收回,潛在客戶數量又消失,核電事業成為了東芝的資金「無底洞」。
2017年,東芝披露美國核電業務西屋電氣出現重大虧損,將提報逾7000億日圓的資產減值損失,並根據美國《破產法》第11章申請破產保護。但當時東芝為了拯救核電業務,將許多核心資產給出售,包含剝離了NAND快閃記憶體業務,也就是現在的鎧俠(Kioxia),以及一系列消費電子產品業務,如白色家電部門賣給了中國家電巨頭「美的集團」,個人電腦業務賣給夏普,把電視業務出售給了中國海信集團。東芝的悲劇在於,對西屋的投資失利,導致其不得不賣掉能賣的賺錢事業,最終淪為單一的核能事業體。
東芝收購西屋電氣核電業務,原本是希望趁著被稱作「核能復興」的反應爐建設潮獲利。結果這筆收購卻將其推向深淵。(歐新社)
東芝以140億美元 被歐力士等日財團併購
有鑑於核電業務錢坑越來越深,東芝後來終於不再堅持,在2018年1月宣布,以46億美元的價格把西屋電氣給出售,希望藉此重建財務狀況,並專注於規模較小但更穩定的業務。但東芝的經營仍不見起色,之後被日本產業合作夥伴公司(JIP)為首的集團給收購,其中包括金融服務公司歐力士(Orix)、公營事業中部電力(Chubu Electric Power)和電子公司羅姆半導體(Rohm)。
最終東芝以140億美元(約新台幣4387.6億元)的價格,留在了日本企業手中。JIP預計將有4名高層加入董事會,歐力士、中部電力也會派出各1人進入東芝董事會。而新的管理團隊中,也將迎來東芝主要貸方三井住友金融集團(Sumitomo Mitsui Financial Group)的資深顧問。
JIP推動東芝私有化,東芝2023年12月因此宣布下市,結束了74年的上市歷史,麥格理資本證券(Macquarie Capital Securities)日本研究主管達米安宋(Damian Thong,音譯)當時形容,東芝的困境是由糟糕的戰略決策和運氣不佳造成的結果。
東芝在2017年剝離了記憶體業務,也就是現在的記憶體製造商鎧俠。(路透)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