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鴻表示,下半年營收目標是「維持不衰退」,並持續加強與品牌端的新品合作。(記者方韋傑攝)
〔記者方韋傑/台北報導〕紡織大廠儒鴻(1476)在法說會上表示,下半年營運環境充滿挑戰,主要變數來自美元匯率與美國關稅影響,但公司目標「營收不衰退」,將透過新品導入、成本節流、客戶結構優化及產地布局調整,力拚維持訂單動能與毛利回升,目前客戶訂單進度均無下修,且能見度較過去成長1倍。
管理層指出,近期台幣升值對成衣與針織布毛利率造成壓力,第二季已認列匯損7.3億元,其中約一半為已實現,未實現部分7月已回沖。新品部分,公司已開始採用新匯率報價,新品比重提升可望帶動毛利率逐季回升;舊品(carry-over)則受品牌端價格調整空間有限影響,公司將以節流為主,包括效率提升、採購策略優化及原料成本控管。
關稅方面,目前與品牌端仍採約2%的分攤比例,並配合終端售價調整與供應鏈成本結構協商。新產品導入時,成功轉嫁關稅成本的機率較高,舊品則需透過內部控成本因應。管理層坦言,關稅壓力短期內不會消失,但藉由新品開發與適時導入市場,可降低衝擊。
訂單能見度方面,大客戶與小巨人客戶均維持穩定,能見度已由過去的三個月拉長至六個月,未見下修情況。美國年終購物季(Black Friday、Christmas)訂單已確認,變數在於追加單(chase buy)規模。公司表示,下半年營收目標是「維持不衰退」,並持續加強與品牌端的新品合作。
產地配置上,儒鴻觀察美國關稅落地之後,品牌端雖曾討論中南美洲、約旦、埃及、印度、非洲等地,但受制於產業配套不足與基礎建設限制,尚未出現大規模轉單。印尼擴廠計畫樂觀看待,細節將於下次法說會更新。
內轉比例方面,目前布料內轉至成衣比重約30%,未來視市場情況目標提升至35%至40%,有助毛利改善;增加1個百分點的內轉比例,對毛利率具正面影響,但須兼顧客戶需求與產品組合。
公司也提到,目前約10%的布料原料自中國進口至東南亞,經稅務判定不屬「洗產地」,關稅壓力已同步與供應商協商分攤,比例依合作情況不同,若匯率趨穩且關稅負擔下降,下半年合併毛利率有機會回到正常水準。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