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國民黨不分區立委、現華府智庫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資深研究員許毓仁。(資料照)
高佳菁/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美國日前宣佈對台徵收20%對等關稅,在雙方談判持續進行之際,近期又因關稅疊加議題,掀起激烈討論。對此,前國民黨不分區立委許毓仁今(13)日在臉書發文表示,台灣正處在艱難的國際經貿環境中,這需要我們不分藍綠、團結一致,呼籲朝野不應陷入「批評症候群」。
現為華府智庫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資深研究員的許毓仁指出,國際上「對等關稅原則」幾乎都是疊加,不疊加才是例外。到目前為止,只有歐盟和日本在談判中成功納入不疊加條款。台灣與美國的談判尚未結束,現階段採用的只是「暫定稅率」,自然適用原則而不是例外。
許毓仁補充,就連南韓對美國投資提升到3500億美元,都沒有換到不疊加條款,台灣若是在談判中途就能拿到,國際上恐怕都會覺得不可思議。
文中表示,有些人批評談判團隊能力不足,但現實是無論是藍營或是綠營執政「負責談判的專業人員幾乎是同一批」,包括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幕僚與智庫專家,例如中經院、台經院等。許毓仁強調,貿易談判不是一場場「鍵盤比賽」,而是長期累積的實力與布局。
針對在野黨質疑台美談判過程「黑箱」,許毓仁指出,這是因為美國總統川普刻意把談判節奏壓縮到極限,讓透明化變得困難。
許毓仁提到,傳統的貿易談判往往以「年」為單位,雙方交換開放清單,再做產業影響評估、舉辦公聽會、設計補貼與轉型方案,最後簽署草約與正式協議。但川普的對等關稅是以「天」來計算,90天內要談判的國家多達100多個。他的慣用手法是先祭出極高稅率威脅,待對方震驚後,再丟出看似較合理的對案,並要求短時間內做出決定。
對等關稅影響最大的領域,許毓仁認為應該會是台灣傳產,因為這些產業近年本來就受到匯率與國際稅率的雙重壓力。政府當然希望在談判中爭取不疊加條款,但也必須認清低稅率往往要用「大投資或大採購」來交換,國內是否能接受數千億美元級別的對美投資或採購。
許毓仁強調,這場關稅談判不僅是經貿議題,更是攸關台灣產業生存與國際地位的考驗。各界必須認知到「 國際規則並非量身打造給台灣,談判必須在現實與利益間取捨」,政治對立與意識形態爭論,無助於提升談判籌碼。在國際談判桌上,台灣必須呈現一個團結、一致、務實的國家形象,才能讓對方相信我們有能力兌現承諾,也才有機會爭取更好的條件。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