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洛卡不會在衣服上花大筆的錢,幾乎都在平價品牌如Primark(圖)和Old Navy購物。示意圖。(彭博)
林浥樺/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許多人辛苦賺錢、存錢,替未來退休自由人生做準備。美國一名30歲的理財顧問阿洛卡(Michela Allocca),目前淨資產已超過70萬美元(約2115萬元新台幣),她表示,有時候為了保持財務穩健,必須做出短期的犧牲,而自己是在20多歲時做了一點財務上的犧牲,至今完全不後悔,如今她分享了自己在20多歲時的4項財務習慣,包含很少旅行、別太早獨居、別大手筆買衣服,以及不要花錢買便利。
《CNBC》報導,阿洛卡說:「我們常常覺得20多歲沒擁有某些東西,就代表永遠不會有了,但很多時候,那些東西只是『身份象徵』,並非真正『發自內心在意』的東西。」
阿洛卡近期分享,在剛開始工作那幾年,她控制了某些支出,這有助於她保持財務狀況良好,她詳細列舉了20歲初頭時應該避免的4種理財習慣。
1.她很少旅行
阿洛卡表示,20多歲時社會壓力很大,大家似乎都在旅行,不論是為了增廣見聞,還是單純因為周遭朋友都這樣做。許多年輕人在大學畢業後會馬上安排長途旅行,但卻常忽略了自己是否負擔得起,抱持「反正錢總會來」的心態。
但即使是節省預算的旅行,也可能花費1000至2000美元(約3.02~6.04萬元新台幣)。對剛開始工作、薪水不高的年輕人來說,這筆開銷也是筆大錢。根據信貸公司Experian今年1月的數據,Z世代平均每月房租約1600美元(約4.83萬元新台幣),換句話說,一趟旅行的費用可能等同一個月的租金。
阿洛卡22歲時在波士頓工作、年薪6萬美元(約181.3萬元新台幣),她覺得機票價格相較她的收入來說,特別昂貴,所以她專注在負擔得起的國內旅行。直到20多歲後期,她才開始規劃較大型、長途的旅遊行程,例如最近去過日本,且都是事先規劃好預算。
她認為20多歲的人若暫時不去旅行,「是正常且可以接受的。」她說:「如果我真的去度假,那必須是我真心想去的地方,而不是因為感受到壓力而去。」
2.她直到27歲才開始獨自生活
無論是和3個室友分租,又或者是疫情時間搬回父母家,阿洛卡在20多歲的大部分時間內,並沒有獨自居住。她說:「我平均每個月能存下約1000美元,因為沒有把所有錢都花在房租上,這幫助我在投資上取得進展。」
她指出,社群媒體往往讓人對剛開始工作者的生活標準,產生不切實際的期待。根據Zillow在5月的報告,像舊金山或紐約這類大城市,租金占收入比要低於建議的30%,居民年收入通常須超過10萬美元(約302.2萬元新台幣)。
阿洛卡說:「我覺得Z世代很可憐,因為他們對同齡人應有生活水準的認知嚴重扭曲,網路上充斥著壓力,要求年輕人住高樓或大城市中獨居,但這其實不合理。」
她27歲時才搬出來住進一間更舒適、空間更大且有更多設施的公寓。她需要一個辦公室,當時也確定自己的收入能支撐每月約1000美元的租金增幅,且不會影響財務目標。
3.她不會大手筆買衣服
阿洛卡在20多歲時衣著風格簡約,常買同款不同色系的單品,挑選幾個代表色,方便混搭。多在平價品牌如Primark和Old Navy購物。這種做法讓阿洛卡在衣物上的花費保持低檔。
阿洛卡說:「我不會把購物當成預算優先事項,如果真的需要買,我會去最便宜的店,買最便宜的款式。」
現在她依然用同樣理念打造「精簡衣櫥」,挑選「高質感的基本款」,這些單品能和大部分現有服飾搭配。她也較願意花錢買耐用的衣服,例如她衣櫃中最貴的單品,是一件約450美元(約1.36萬元新台幣)的羊絨毛衣。
4.她不願花錢買便利
阿洛卡在20多歲時,會避免花錢買「自己能做的事」。像是若可以走路30分鐘去上班,她會選擇步行,而不是花錢搭車或搭公車。她強調:「我不搭不必要的Uber,也不叫外送。」
阿洛卡說,許多人會用「我的時間很寶貴」來合理化「花錢買便利」的行為,但阿洛卡並不這麼認為,因為省下的時間,並沒有做任何有價值的事情,所以如果多花10分鐘走路去買晚餐,那根本沒差。
阿洛卡只會訂走路可達的餐廳外帶,「如果我不願意親自去拿,那我就不訂外送,我會自己煮。」她說:「對我來說,這就像是在設定一些『這樣合理嗎?』的界限。」
就算是現在,阿洛卡也很少「花錢買便利」,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才例外,例如長途旅行回來會付錢叫雜貨外送。她說,靠著持續避免大部分便利花費,像是交通和外送費,她每月大約節省200美元(約6043元新台幣)。
再加上低房租,這筆錢在她20多歲時幫助她大幅增加儲蓄。「雖然我當時犧牲了一些舒適,但回頭看這些選擇,我一點都不後悔。」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