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柬衝突不僅造成人員傷亡,也衝擊泰國經濟。(資料照,彭博)
泰柬衝突 泰國將撥250億泰銖進行賠償
歐祥義/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香港《南華早報》8月2日報導,泰國與柬埔寨近期關係緊張,泰柬衝突雖暫時休兵,衝突的傷痕隨處可見,泰國政府已承諾為這場衝突承擔責任,泰國財政部長春哈瓦吉拉(Pichai Chunhavajira)日前宣佈初步撥款250億泰銖進行賠償,並警告可能需要賠償更多金額,因為真正的經濟損失包括跨境貿易損失和柬埔寨移民工人外流,都越來越明朗。
這對本已無力承受的泰國經濟來說無疑是另一個打擊。「美國對泰國輸美產品徵收19%的對等關稅,旅遊業和投資陷入低迷,房地產需求疲軟」,這些都加劇了泰國的困境,而飆升的家庭債務更是讓數百萬泰國人難以維持生計。泰國預測今年經濟成長率與鄰國馬來西亞、越南、菲律賓和印尼相比,成長率顯得微弱,泰國經濟在東南亞的表現已接近墊底。
泰國與柬埔寨的衝突也為這個經歷了20年動盪的國家帶來了新的政治動盪。分析人士警告稱,泰國曾因其在危機中反彈的能力而被稱為「鐵氟龍泰國」(指類似不沾鍋的特性),如今,它的運氣可能終於要用完了。
泰國國立法政商學院教授Pavida Pananond表示,泰國已成為「地區落後者」,過去二十年的政治動盪使泰國失去了放眼未來、進行重要結構性改革的機會,長期僅關注國內權力的競爭和維持政治和經濟現狀,而沒有意識到失去時間的機會成本。
隨著泰國與柬埔寨邊境再燃戰火,國內政局動盪不安,再到房市信心崩解。27年前的亞洲金融風暴從泰銖貶值揭開序幕,今日的泰國,是否正再次走向經濟崩潰的臨界點?
泰國原本被寄予厚望的觀光業未如預期復甦。(示意圖,歐新社)
泰國觀光業復甦慢 飯店求售
今年7月24日, 泰國和柬埔寨因主權爭議邊境衝突,造成至少30人死亡,數十萬當地居民被迫撤離,兩國的邊境緊張情勢,不僅重創泰國邊境各省的觀光產業,連帶影響也擴及北部與南部地區。根據泰國第三大銀行泰京銀行(Krungthai Bank)旗下泰京指南針研究中心估算,泰柬邊境衝突每月為泰國觀光業帶來「約29億7千萬泰銖的損失」。
泰國旅遊局表示,7月24日爆發邊境衝突以來,大批遊客取消了行程,當中以烏汶叻差他尼府、沙繳府和四色菊府等邊境省份所受影響最為嚴重。許多旅行團也已退訂,目前入住當地酒店的多為前往捐贈物資的志願者及採訪記者。泰國飯店協會數據顯示,衝突發生後,曼谷、清邁、春武里、芭達雅等地共24家飯店,累計取消近6千間客房預訂,取消訂房的客人以泰國本地遊客為主,其次為亞洲其他國家旅客。
原本被寄予厚望的泰國觀光業未如預期復甦。疫情後邊境解封,全球旅遊恢復,泰國卻未能吸引到足夠人流。原因包括國內治安問題、詐騙事件頻傳、中國經濟不振導致民間出遊意願下降,以及簽證政策反覆等行政問題,再加上泰柬衝突簡直雪上加霜。
截至2025年上半年,泰國的國際旅客人次仍遠低於疫情前水準,中國旅客回流僅恢復不到一半。普吉島、芭達雅、華欣等重觀光城市的旅館入住率普遍低於五成,不少旅館開始轉型長租市場,甚至低價求售求生。
泰柬衝突也波及勞動力市場。數據顯示,衝突爆發後,已有逾10萬名柬籍勞工因擔憂遭受暴力對待而離開泰國。隨著大批工人離境,泰國多個產業面臨嚴重人力短缺。東部龍眼農場因缺乏採收人手,農民擔心果實爛在樹上;屠宰場與食品加工廠的柬籍員工也陸續辭職,而泰國人普遍不願接手這類工作。
泰國政局不穩抑制經濟復甦。(資料照,路透)
泰柬衝突嚇走外來投資
泰柬衝突更讓泰國付出高昂代價,原本計畫在東部經濟走廊(Eastern Economic Corridor,EEC)投資的外資企業,對地緣風險表示憂慮,恐開始凍結或延後投資案。外資的觀望與撤離,對泰國創新產業發展構成阻力。
泰國國內的政治局勢不太穩定,經常出現動盪,直接動搖國內經商環境穩定性,外資企業對長期投資持保留態度,國內中產階級的消費意願也明顯轉弱。而外國投資信心受挫,也讓原本蓬勃發展的觀光業和房地產市場大受影響。
隨著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升高,泰國在2025年的經濟成長率預測僅2.05%至2.7%,是泰國7年來的最低成長水準,顯示出內外部挑戰對經濟帶來的巨大壓力。國內外專家指出,國際政策變化、內部經濟脆弱性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正成為影響泰國經濟前景的主要因素。影響泰國經濟的五大風險,包括家庭債務高築、投資政策不確定性、川普政策影響、中國經濟減速以及地緣政治緊張。出口表現成為2025年泰國經濟的主要挑戰之一。年初專家預測,受美國可能提升關稅影響,泰國出口成長率將降至1.9%。
根據泰國商業發展部(DBD)統計,受經濟放緩衝擊,2025年上半年有6244家企業倒閉,建築業及房仲業成海嘯第一排。泰國2025年上半年企業倒閉最多的產業前三名依序為,一般建築業倒閉家數為547家、房仲業倒316家、餐飲業倒掉276家企業。這三個產業分別佔企業倒閉總數的8.76%、5.06%和4.42%。
過去十年來,泰國房市在國際資金與中產階級購屋潮帶動下快速膨脹。曼谷、清邁與芭達雅的新建案售價屢創新高,外國人購屋比重一度達到兩成。然而,自2024年下半年起,房市風向急轉直下。受利率上升、政治風險與觀光業復甦不如預期等因素影響,外國買家出現明顯退場潮。原本積極搶進泰國房產的中國與新加坡買家,紛紛轉向更安全的投資標的。
泰國在2025年的經濟成長率預測僅2.05%至2.7%,是泰國7年來的最低成長水準。(示意圖,彭博)
泰國是1997亞洲金融風暴禍首
1997年7月2日泰銖大跌引燃亞洲通貨危機,進而擴大成襲捲亞洲多國的亞洲金融風暴(Asian Financial Crisis),這段慘痛的歷史,仍歷歷在目。回顧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爆發前夕,泰國正處於資金外流、房市過熱、政治不穩與出口放緩的交叉點。當時泰銖突然崩跌,成為整個東南亞貨幣與金融體系的骨牌第一張。
而今天的泰國,似乎也出現了與當年極為類似的徵兆。資本市場資金撤離、房市下修、投資凍結、政局混亂。儘管當局強調目前外匯體系更健全,金融監理機制更為嚴密,但投資人信心才是能否穩住市場的關鍵。
泰國正處於內外交迫的關鍵時刻。地緣衝突所帶來的不僅是國安挑戰,更是對區域供應鏈的直接打擊。政局不穩讓改革無法推動,觀光業與房市低迷則拖累實體經濟。美國加徵關稅加速外資撤離,資金與信心同步流失。不少經濟學者直言,若不立即啟動政策改革、重建市場信心、重整對外關係,泰國恐難避免一場深度衰退。
今日泰國的情況雖然不樂觀,但與1997年相比仍有關鍵差異,泰國目前外匯存底仍保持高水準,銀行資本適足率穩定。根據研究報告,泰國仍不至於陷入全面危機,但需警惕「慢性衰退」所帶來的長期結構風險。與其說泰國即將爆發金融風暴,不如說泰國正在逐步滑入一場結構性長期衰退。它不像1997年那樣劇烈,但更為緩慢、深沉與難以翻轉。泰國的選擇並不多,要避免走向經濟破局的深淵,當局必須大膽改革、穩定政局、修補國際關係,並將重點回歸人民福祉與市場信任的重建。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