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報導,亞洲的貨櫃航運業者獲利可能已見高峰。示意圖。(路透資料照)
吳孟峰/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彭博》報導,亞洲的貨櫃航運業者獲利可能已見高峰,表示因關稅帶動原本在第3季傳統旺季才會出現的強勁需求,提前在第2季釋出,今年稍後可能出現海運費率劇跌的情勢,並點名並長榮(2603)、陽明(2609)等海運企業,恐見到全年獲利下滑超過5成狀況。
報導表示,美中關稅「休戰」期間,跨太平洋貿易激增,運價在6月大漲。但海事顧問機構Drewry集團常務董事兼供應鏈顧問主管達瑪斯(Philip Damas)說,由於市場信心依然疲軟,年底前可能受到貿易成長動能轉弱影響,加上已經提前拉貨,可能引發航運費率更深的修正。
日本航運業者的財報也顯示高峰期可能已過,例如商船三井(Mitsui OSK Lines)的財報無法讓投資人驚豔,因美國關稅威脅影響到貨櫃航運業務;日本郵船(Nippon Yusen)則調降全年財測,原因是匯率波動與關稅不確定性。
相較下,中國航運業者在市況轉壞前可能還享有最後一波利多,上半年的提前拉貨與強勁出口,可能拉抬中遠海控等公司的業績。
報導也表示,中國在創下運量新高後,貿易已出現減緩跡象,顯示提前拉貨潮的效應可能開始消退。滙豐銀行分析師群在1份報告中表示:「關稅暫緩只是延後需求的逆風因素,更糟的是,加速的船舶交付時程將同時遇上需求可能走弱,進一步加劇供過於求的問題。」
達馬斯說,從第3季開始,跨太平洋貨櫃運量即將下滑,只會在2026年第2季見到小幅的季節性反彈,「貨櫃航運市場基本上處在景氣下滑時期,暫時的運價飆漲是由突發事件帶動,而非來自需求面轉強」。
在中國與日本以外,報導也點名,台灣的長榮海運、陽明海運可能會見到全年獲利下滑超過5成,原因是受貿易不確定性影響。
另外在歐洲方面,馬士基(Maersk)與赫伯羅德(Hapag-Lloyd)也預期見到業績放緩。達馬斯表示,儘管一些關稅稅率看似對特定國家有利,但仍可能壓抑運價與運量。
日本修正後的關稅稅率為15%,仍高於去年水準,預期會使日本對美國的整體貨櫃出口減少。
達馬斯說,另一方面則見到中國對美國以外地區的出口正在快速成長。今年上半年,中國貿易順差創下新高,反映出中國正努力擺脫對美出口依賴,並轉向東南亞等地尋求出路。
分析指出,面對全球貿易的不確定性,亞洲區內市場等高成長航線的重要性正逐漸取代傳統的跨太平洋航線。自今年3月起,中國對東協的出口量已是對美出口的兩倍。
達馬斯說,貨櫃航運業者已開始將中國製造的船隻從美國航線轉往其他航線,以避開美國預定10月對中國製船隻徵收的新費用,「預期下半年貨櫃航商將大幅取消航次、加速淘汰老舊船舶,並採取其他措施來因應運力過剩的問題」。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