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指出,台積電2奈米洩密,恐牽動大客戶採用時間表。(示意圖,路透)
歐祥義/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2022年施行的國家安全法把侵犯14奈米以上先進製程技術列為犯罪,台積電對2奈米機密外洩事件的迅速反應——解僱員工、採取法律行動並與監管機構合作,體現了其對智慧財產權保護的承諾。外媒盛讚國安法這項法律框架增強了台積電遏制未來違規行為的能力,並向投資者表明該公司已做好捍衛自身智慧財產權的準備。
據報導,2奈米GAA電晶體技術對AI/HPC市場至關重要,與3奈米相比,其功耗降低了 35%,密度提高了1.15倍,這一技術對AI加速器、高效能運算(HPC)與下一代智慧手機至關重要,預估2030年前這類應用將佔據2奈米以下晶片需求的60%。
台積電預計於2025年底量產。預計到2030年,台積電的2奈米技術將在人工智慧、智慧型手機和高效能運算領域實現2兆美元(約近新台幣60兆元)的客戶產品銷售額。
但台積電發現內部員工涉嫌未經授權存取2奈米相關機密資料,已即刻開除涉事人員並啟動法律程序,強調對智慧財產權(IP)採取「零容忍」政策。但外界擔憂,台積電商業機密外洩,是否會影響其在晶片產業的領導地位。
外媒指出,此次的台積電洩密案並非業界首見。2016年台積電曾指控三星竊取工程師機密知識,最終以約3億美元(約新台幣89.8億元)達成和解,而這次2奈米資料外洩,再次喚起業界對「人才流動加上資安漏洞等於技術外洩」的深層焦慮。
事實上,半導體產業長期依賴商業機密來保護非專利性的製程技術。英國學者Nicola Searle的研究指出,約70%創新企業依賴商業機密(trade secret)來保護研發成果,但這類保護方式容易受到駭客入侵、反向工程與內部人威脅影響。
全球每年因商業機密外洩損失相當於GDP的1-3%,而半導體是其中最敏感的產業之一,牽動AI、5G與軍用技術鏈。
面對潛在風險,投資人勢必需在成長與風險間取得平衡。專家指出,台積電預估全年營收將以美元計成長30%,並維持逾53%的毛利率,顯示其基本面依然堅實,但如何加強IP防護、縮小技術外洩的破口,將成為未來觀察重點。
外媒指出,台積電2奈米製程的洩密,並不會否定台積電的長期前景,但的確凸顯了投資人需要考慮半導體領域不斷變化的風險。其中,在多元化的智慧財產權保護策略,台積電的回應凸顯了法律、技術和組織保障措施相結合的重要性。
投資人應關注該公司如何加強網路安全、員工監控和合約保護措施,例如保密協議、競業禁止條款,以減少未來資訊外洩的風險。
而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因素,讓台積電持續進行美國廠的擴張計劃,預計投資1650億美元(約新台幣4.94兆元),包括新建3座晶圓代工廠,使其能夠應對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和美國出口管制。然而,投資者必須權衡過度依賴任何單一地區或技術節點的風險。
外媒直言,台積電2奈米製程的漏洞,清楚提醒我們,一個建立在尖端創新基礎上的產業本身就存在著脆弱性。半導體產業的技術優勢不僅來自於研發能力,更仰賴制度性保障與風險控管,而台積電能否在強化保密機制的同時,還能維持技術領先,將成為其未來競爭力的關鍵。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