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太陽能產業產能過剩,價格雪崩,自2024年以來已有超過40家太陽能企業退市、破產或被併購。(美聯社)
〔編譯盧永山/綜合報導〕《路透》8月1日報導,中國最大太陽能企業2024年悄悄裁員近三分之一,反映出中國「新三樣」成長引擎之一的太陽能行業,正深陷產能過剩、價格暴跌與巨額虧損的3重困境。
這波裁員凸顯出中國多個產業正深陷激烈的價格戰,包括太陽能與電動車行業,這些產業長期苦於產能過剩與需求不振。全球每年生產的太陽能板數量約為實際需求的2倍,且絕大多數由中國企業製造。
根據《路透》對公開文件的統計,隆基綠能(Longi Green Energy)、天合光能(Trina Solar)、晶科能源(Jinko Solar)、晶澳科技(JA Solar)與通威股份(Tongwei)等5家太陽能龍頭企業,2024年合計裁員約8.7萬人,占總員工數的31%。
分析師指出,這些尚未對外公布的裁員數據,可能包括主動裁撤與自然流失,與太陽能企業普遍縮減薪資、削減工時有關,目的是控制虧損。裁員在中國屬政治敏感議題,北京當局一向將穩就業視為維穩核心。除了隆基綠能曾承認裁員5%,其餘太陽能企業均未公開說明或回應《路透》提問。
晨星公司(Morningstar)分析師Cheng Wang表示:「太陽能產業自2023年底以來已進入下行週期,2024年情況更惡化,2025年看起來仍未見好轉。」根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今年7月的簡報,自2024年以來已有超過40家太陽能企業退市、破產或被併購。
從2020年到2023年,中國太陽能製造商大舉擴建新廠,這波投資潮得益於北京當局從房地產撤資後,將資源傾向所謂的「新三樣」——太陽能板、電動車與電池。
但這場擴產狂潮引發價格暴跌與激烈競爭。美國政府也對中國企業在東南亞設廠生產的太陽能產品加徵新關稅,進一步擠壓中企的利潤。2023年中國太陽能行業的整體虧損金額高達600億美元(新台幣1.8兆元)。
目前還不清楚中國太陽能企業今年是否繼續裁員,但跡象顯示北京當局正準備出手整頓產能。中國一名太陽能企業董事表示,今年以來所有新產能項目都需先取得中國發改委(NDRC)的口頭同意。
儘管北京當局看似收緊態度,但分析師指出,地方政府可能消極配合,因官員政績仍以就業與GDP(國內生產總值)成長為核心指標,不願輕易犧牲本地龍頭企業。
天合光能董事長高紀凡在6月業界的會議上坦言,儘管中國發改委早在今年2月即呼籲暫停新產能項目,但多數新廠仍持續上馬,凸顯去產能壓力與地方落實難度。
傑富瑞(Jefferies)分析師Alan Lau估計,只有淘汰20%至30%的產能後,中國太陽能企業才可能恢復獲利。他說:「中國的產能過剩問題不只出現在太陽能,也同樣存在於鋼鐵、水泥等行業,但我們從未見過一個產業的全體企業連續1年半陷入現金虧損狀態。」
Lau強調,儘管中國太陽能產業僅相當於房地產業的十分之一,但其虧損規模已與房地產危機不相上下,「這種情況極不尋常,也極不正常」。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