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熱潮推動台灣第二季經濟達4年來最快成長。(歐新社)
歐祥義/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受惠於全球人工智慧熱潮,台灣經濟在今年第二季大放異彩,GDP年增率達7.96%,創下4年來新高,不僅遠超上季的5.48%,也擊敗《彭博》調查的經濟學家預測,原本市場預估中位數為5.7%。
據報導,澳紐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楊宇霆直言,台灣GDP幾乎可視為全球數位經濟的最佳風向球,AI所需的高精密運算需求將持續推升台灣出口、外人直接投資與資金流入股市。
外媒指出,全球數位經濟進入結構性成長期之際,台灣再度憑藉其晶片與AI伺服器的核心地位,躍居全球供應鏈的要角。
根據台北主計總處週四公布的數據,這一波成長主要來自創紀錄的出口表現,單季出口總額高達1540億美元,其中淨出口貢獻了超過3分之2的經濟增長,另有約5分之1來自投資。台灣央行原先預測第二季GDP成長為5.5%,主計總處估為5.23%,均被實際數據遠遠拋在後頭。
報導指出,為邁向2028年整體經濟產值達1兆美元的目標,台灣政府正積極強化高科技製造與對外經貿協定。
對此,荷蘭ING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宋林認為,目前台灣成長動能強勁,但對美出口過度依賴埋下風險,若台美貿易協議真的有所突破,今年下半年經濟仍有望維持強勁。《彭博》經濟研究指出,台灣經濟表現優於預期,顯示其在全球貿易逆風下仍具韌性,AI與晶片需求成為成長主引擎,但其中部分動能可能是因應潛在貿易中斷而提前備貨所致。
儘管成長亮眼,但台灣央行對下半年表現仍持保留態度。根據6月會議紀要指出,若出口出現明顯萎縮,政策需保留彈性。內需方面,本季零售銷售意外下滑,原因之一是消費者預期進口車關稅可能因貿易談判而調降,選擇延後購買。
法國興業銀行(Natixis)資深經濟學家吳卓殷表示,目前台灣擁有強勁AI需求與關稅前備貨效應帶來的順差支撐,但真正的挑戰將在於台美雙方所談成的合理關稅條件,並妥善因應美國232調查帶來的不確定性。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