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重金押注先進製程失焦 ? 專家揭美國最需的是40奈米以上晶片

2025/07/29 11:25

外媒指出,台積電技術領先全球,也是台灣戰略地位的象徵。(路透資料照)外媒指出,台積電技術領先全球,也是台灣戰略地位的象徵。(路透資料照)

歐祥義/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從拜登時期起草、獲得跨黨派支持的晶片法案,如今正面臨來自川普政府的質疑與削減補貼資金壓力。美國這場科技主權的豪賭,正暴露出其內部混亂與全球競爭下的無力感。

外媒指出,最引人矚目的是台積電在晶片法案中的角色,這家全球最大晶圓代工廠,不僅擁有領先業界的技術實力,也被視為「矽盾」、台灣戰略地位的象徵,能有效延緩或嚇阻中國對台動武。

該文直指,美國政府也深知這一點,即使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的投資將獲得66億美元(約新台幣1955億元)補助、50億美元(約新台幣1481億元)低息貸款,以及250億美元(約新台幣7408億元)的稅務優惠,但其最先進的2奈米與1.4奈米製程,仍將會留在台灣的新竹,並不會外移,這並非技術問題,而是戰略選擇。

專家指出,原先美國推動的《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本在於減緩美國對亞洲晶片供應鏈的依賴,並遏止中國在人工智慧與國安關鍵技術上的崛起,以及將高階晶片製造能力帶回美國等目的。

CHIPS法案再推進3年後,出現了結構性矛盾,體現出美國想拉攏盟友、保障國安,卻又以「美國優先」為前提,實施巨額製造補貼。

這結果不但未與日本、歐盟、台灣或南韓協調,反而激起一場全球性補貼競賽,五大科技重鎮正同時投入逾1500億美元(約新台幣4.44兆元)建廠與研發。市場擔憂,未來恐導致高階產能過剩,進一步壓縮利潤與資源。

專家直言,其實美國本欲緩解的晶片短缺,主要多集中在成熟製程如40奈米以上的晶片,例如汽車用微控制器、醫療設備與軍用備品。但這些市場的利潤低、商業誘因也不足,才導致CHIPS補助多數流向高階製程業者,導致晶片法案的本意與實際執行脫節。

根據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指出,2022年初,美國商務部發布了一項針對晶片短缺問題的調查結果,發現企業面臨的最嚴重短缺不是尖端晶片,而是40奈米或更大節點的傳統晶片。

目前大部分成熟製程的產能仍將留在亞洲,主要是台灣台積電和聯電,中國中芯國際等生產。分析師指出,只有在維護現有晶圓廠且資本支出已被吸收的情況下,這些利潤率才具有商業意義。

外媒認為,晶片法案已成為美國政黨角力的焦點,顯露出美國在半導體議題上的政治分裂,現今《晶片法案》的補助更可能暫緩發放或重新協商,這使得半導體企業對新案抱持觀望。

如今,美國半導體政策即將進入下一階段,日前國家半導體技術中心(NSTC)在紐約正式啟動,將主導未來1.4奈米、量子晶片等尖端研發。外媒直言,這是美國能否重掌科技主導權的關鍵,但要成功,不只是撒錢建廠,更需戰略清晰、國際協調。否則,這場半導體豪賭,恐怕會輸在方向錯置與執行失衡。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