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科會提出增設科學園區政策環評,把過去政策環評新設科學園區面積上限,從2036年1000公頃修正為2050年的3000公頃;環團認為,恐破壞農地及環境生態,呼籲以褐地為優先。(記者黃宜靜攝)
〔記者黃宜靜/台北報導〕為了依照產業發展趨勢與區域需求,國科會調整原政策環評新設(擴建)園區面積上限,從2036年1000公頃修正為2050年的3000公頃,該案今(23)日在環境部召開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委員會;會前環團質疑,該次計畫恐徵收大面積農牧用地、罔顧2028全國國土計畫通盤檢討,呼籲應以褐地為優先,並先盤點閒置工業區使用。
監督施政聯盟執行長許心欣指出,科學園區擴建案政策環評到初審時,國科會才說明是「桃竹苗大矽谷」及「大南方新矽谷」2計畫要新增用地,該計畫劃設區域不明,不是在既有科學園區或產業園區周邊,勢必選擇大面積農地,進行大規模土地徵收,不利於環境生態、毀農,呼籲應以褐地為優先。
台灣石虎保育協會棲地保育專員陳祺忠指出,大量科學園區閒置、晶圓產業和AI產業移往美國,科學園區用地的需求應該大量調降。
中科污染搜查線秘書長徐宛鈴質疑,2028年全國國土計畫通盤檢討未到,行政院卻又核定「大南方新矽谷」和「桃竹苗大矽谷」推動方案,應先經過全國國土計畫通盤檢討再核定。
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研究員林政翰表示,目前已開發卻租不出去的銅鑼科學園區、宜蘭科學園區、二林園區與中興園區出租率約50-60%,最低甚至只有近40%,其中二林與銅鑼園區因水資源不足而受限,宜蘭與中興園區則是定位不足、缺乏人才等問題,在既有問題尚未解決之際,卻又計劃擴大開發,等同於「漏洞未補、又挖新洞」。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表示,高科技產業雖具龐大經濟產值,但既有科學園區已影響所在地區的用水、用電、河川與空氣污染等,若再擴增將不利於對環境。呼籲環境部應新增幾個要件,如方圓30公里範圍內的園區外土地,建物總樓地板面積不得增加、綠地與農地面積不得減少;園區用水用電應100%自行生產製造,且2050年前再生能源與再生水使用比例達100%、廢棄物資源化比例應達95%等。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