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關總署在7月中旬批准從日本進口扇貝、金槍魚、魷魚等449種水產品。(擷取自中國社群平台)
中國已批准從日本進口扇貝、金槍魚、魷魚等449種水產品
歐祥義/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中國政府禁止日本水產的禁令,在今年7月份「悄悄」解禁了。目前中國海關總署已批准從日本進口扇貝、金槍魚、魷魚等449種水產品,相關手續正在進行中。據消息人士指出,中國部分鬆綁日本水產禁令的決定,不但公布時間在半夜,其「時間點」也引人關注。專家推測,可能與中國國內政治變化有關。
據報導,日本福島核廢水排放持續受監測,其數據獲得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支持,但當時北京仍全面禁止進口日本水產,市場傳出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於政治考量所做的決策,該禁令也成為中日關係緊張原因之一。
但事隔2年,中國宣布將恢復自日本47個都道府縣中37個地區的水產品進口,但對福島、宮城、茨城、千葉、新潟、栃木、埼玉、群馬、長野與東京都共10個都縣的進口禁令維持不變。
專家分析,要理解習政權在福島核處理水議題上的舉動,「環保派」是關鍵,這是擁護習近平政權的重要勢力。但在去年9月至今年5月間,曾參與日水產禁令決策的環保派重要人士出現了不尋常的調職異動,過沒多久,中國5月底就同意啟動恢復日本水產品的程序,接著6月29日就正式解除部分禁令,令市場紛紛猜想,該禁令鬆綁的內含玄機。
不過,對於中國政府決定放寬對日本水產品的進口限制,日本看法出現兩極,其中水產行業給予積極評價,但日本漁民的反應則是冷淡,因為現在水品已幾乎透過新銷路售罄,成功去中化,反而擔心的是美國關稅所帶來的新衝擊。
隨著日本水產品出口增加,美國20年來首次成為日本第一大出口國。(彭博)
扇貝轉銷美國台灣 價格翻漲一倍
2023年,日本扇貝的出口額有高達5成來自中國,但在8月福島核廢水排放正式啟動後,中國政府也迅速宣布全面禁止日本水產品進口。此舉措讓日本水產突然被斷了通路,導致扇貝堆積如山,漁民陷入困境,當時扇貝每公斤價格僅2500日圓。
對於中國說禁就禁,日本沿海漁業首當其衝,特別是依賴對中出口的地區,包括北海道、青森、宮城等地,漁獲一下子全滯銷,導致水產價格崩跌,不僅干貝養殖戶怨聲載道,海膽商只能削價清貨。日本漁民表示,辛辛苦苦做品牌,結果一句話就被擋下來。
日本政府當時也火速啟動補助方案,編列超過1000億日圓支援,但對日本中小漁業者來說,「補貼填不了訂單」。有些人選擇認賠離場,有些則開始轉向美國、中東與東南亞等市場,或投入冷凍加工、高端料理包出口等轉型方案。
不過,日本政府及產業人士支援,日本的扇貝、青魽與鮭魚等出口品項也成功開拓新市場;其中,扇貝相關水產品對美國、泰國和越南的出口更是大幅增加。在中國禁止日本水產後,截至2024年3月的5個月內,日本對越南的雙殼貝類出口量較上年同期增長了3倍,對泰國的出口量增長了 2.3倍,對美國的出口量增長了1.7倍。
《路透》指出,2024年日本對中國的農林水產品出口額暴跌29.1%至1681億日圓,但對美出口額卻成長17.8%至2429億日圓,美國20年來首次成為日本第一大出口國。
業內人士指出,日本分散出口風險至多國後,水產市場結構順利轉變,供需關係也持續趨緊,相關價格也見一路飆升。其中,扇貝價錢再刷新高,今年3月上旬東京豐洲市場的冷凍貝柱「玉冷」的平均批發價上漲至每公斤5400日圓、達到2024年同期的1.5倍,成功降低對中國市場的依賴。
日本農林水產省表示,扇貝出口是受中國禁令影響最嚴重的出口領域之一,但對美國、台灣和越南的銷售成長有助於抵消這一影響。
中國禁日本水產,但中國市場需求卻未消退。(歐新社)
中國人嘴上愛國 荷包卻很誠實
據日本政府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佔日本扇貝出口的51.3%,台灣位居第二、佔12.3%,美國位居第三、佔8.6%,南韓位居第四、佔8.3%。
專家指出,日本水產品在中國人的生活中,早已佔有一席之地,這種需求不是隨便一紙禁令能替代的,畢竟日本生魚片缺貨可以用挪威的三文魚、智利鮭魚暫時頂上,但生蠔、海膽、章魚燒原料等仍以日本貨為品質標竿。
中媒指出,中國祭出日本水產禁令後,中國電商平台淘寶和京東上還是使用「海膽」、「甜蝦」、「日本進口」等關鍵字,在平台上仍可搜索到大量相關商品,連中國社交平台小紅書上的關鍵詞,如「日本海膽哪裡還能買」「築地直送甜蝦」仍常見,顯示中國消費需求並未消退。
尤其是海膽類,儘管官方限制日本來源,但平台上的「進口海膽」依舊熱銷。此外,部分大型日本料理店仍宣稱「每日空運北海道海膽」,線上也能買到號稱「日本進口」的海膽禮盒,甚至有「拍賣級」高價款瞬間售罄報導。
業內人士指出,中國漁業嘗試推銷國產海膽、干貝等作為替代,但在高端市場難以立足。中國人對日本水產品的偏愛仍強烈,只是轉入「地下經濟」。挪威三文魚與智利鮭魚的進口有所提升,但屬於另一魚種,不具替代性。
有中國餐廳業主透露,國產海膽有腥味,不敢給熟客吃,寧願貴點用繞道的日本貨。
中國禁日本水產,傳出當地民間企業則用「另類進口」繞道。(歐新社)
擋不住的市場需求 日本漁產繞道第三地進口
日本水產在中國市場佔有一席之地,即使中國政府下了禁令,但老饕們的味蕾卻沒這麼容易被說服。中媒指出,當時在廣州、上海的一些高檔日本料理店,北海道的干貝、青森的鮪魚依然出現在菜單上,儘管菜單來源地寫著「進口」,卻沒提是來自哪個國家,但熟門熟路的業內人士都知道,這是「繞道來的貨」。
市場人士指出,對應中國政府的禁止,民間企業則用「另類進口」繞道,連大型冷鏈貿易商也在默默操作,例如香港作為轉口港,或者重新貼標的方式,讓原產地重新定義,最終進入中國境內。
數據顯示,香港作為「現做活魚貿易中心」,2023年進口1萬噸活魚,其中約30 %轉出口至中國,雖然來源是以印尼、泰國、馬來西亞、越南為主,但香港也進口並轉出口其他來源的魚種。這些地方成了這條「水產地下鐵」的重要轉運站。
中媒指出,這樣的現象並不是新模式,早在2021年中國對澳洲龍蝦祭出限制時,就曾出現過類似繞道輸中的模式。只不過,這次更隱蔽、更有系統,也更難追蹤。
美日達成貿易協議,美國向日本徵收的對等關稅稅率將降至15%。(歐新社)
美國加關稅 日本水產商再現新挑戰
日媒指出,扇貝被稱為日本的「水產之王」,在中國發布禁運令後,導致扇貝庫存量龐大,像丸鳴三和水產這樣的水產公司處境艱困。但後來透過拓展到美國、越南、泰國等國家,其新銷售管道讓日本水產品找到了出路。
因為需求強近,扇貝單價上漲對日本海鮮出口商有利,以三和水產對美國的銷售額來看,過去一年就翻了一番,目前佔總銷售額的近五分之一。
而黃尾魚(寒鰤:Kanburi)是日本出口美國最大的海鮮出口產品之一,為美國日本餐廳的熱門菜餚。其中,鹿兒島縣長島市的東町漁業合作社以「Burio」品牌從事黃尾魚養殖,每年約出口價值約20億日圓的黃尾魚,其中約70%銷往美國。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