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明營運長黃識忠指出,現階段人形機器人要全面落地,最大的挑戰在於整機成本與智慧程度都需達到一定水準。(記者方韋傑攝)
〔記者方韋傑/台北報導〕人形機器人話題持續升溫,協作機器人廠達明(4585)認為,這項技術雖在硬體構型上快速突破,但要真正落地仍須克服智慧化與成本兩大門檻。未來3至5年內將可望率先在高附加價值的產線與服務場域看到密集應用,10年之後可望形成如汽車產業般的巨大市場規模。
達明指出,現階段人形機器人要全面落地,最大的挑戰在於整機成本與智慧程度都需達到一定水準,「不是能走能動就可以量產商轉」。現有開發者多以展示功能為主,一旦進入實際運用,常因演算法不夠成熟、感測器配置不當而導致卡關,「即便團隊人選、規劃方向都對,也可能不如預期。」
針對市場期待的落地時間點,達明觀察,若能克服上述兩點瓶頸,預估3至5年內將在少數特定場域看到實質部署,尤其是毛利率較高、能夠支撐新技術成本的產業,例如智慧產線、醫療服務與高端物流等,將會是早期應用的主戰場。
展望10年後的長線市場,達明預測,隨著技術成熟與應用模組清晰化,有望催生類似汽車產業規模的市場體系,但強調「不一定要長得像人類才叫人形機器人」,未來機器人將更聚焦實用功能,例如整合AI與感測能力的單臂系統、能在複雜場域運作的半擬人裝置,這類設計不僅能大幅降低進場門檻,也有助提升安全性。
在觀察競爭者方面,達明指出,中國地區近年興起一波人形機器人熱潮,多數開發案以學術單位、研究用途為主,產品強調外觀與動作表現,但「走得動不代表用得上」,加值服務與實際場景解決能力才是客戶買單的關鍵。
「我們不是做展示型產品,而是解決問題的解方。」達明強調,若只販售硬體本身,長遠來看難以突圍,必須結合影像辨識、物件識別與人機協作流程等應用,才能真正進入產線與服務業。在公司進程方面,達明近期已完成上市申請,預計於第3季初掛牌,未來也將加快在多國市場推廣模組化機器人與應用方案,持續拓展國際營運版圖。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