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各國央行狂掃黃金!「這原因」正從倫敦轉向自家礦坑

2025/07/16 10:55

全球央行正加速儲備黃金,並掀起一股「本地採購」的新趨勢。(路透)全球央行正加速儲備黃金,並掀起一股「本地採購」的新趨勢。(路透)

林浥樺/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地緣政治風險升溫與外匯儲備壓力持續攀升之際,全球央行加速儲備黃金,並掀起一股「本地採購」的新趨勢。根據世界黃金協會(WGC)最新調查,越來越多央行正從本國的小規模與手工採金礦購買黃金,藉此減少對外匯市場的依賴,同時支持本土產業發展。

《CNBC》報導,WGC表示,雖然菲律賓和厄瓜多等國家的央行,在多年前已採行上述政策,但最近有越來越多擁有本國金礦的央行也開始、增加,甚至考慮直接向本地購入黃金。

據WGC最新的央行調查,顯示在接受調查的 36 間央行中,有 19 間表示正以本幣直接向國內的手工或小規模金礦商購買黃金,另有 4 間正在考慮效法。這個數字略高於去年的調查結果,當時在 57 間受訪央行中,只有約 14 間表示有進行本地購金。

WGC全球央行主管Shaokai Fan指出:「我們觀察到的一個趨勢是,一些央行,特別是在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央行,開始直接向本地的小型金礦商購買黃金,這類礦商因金價上漲而大量出現。」據WGC資料,包括哥倫比亞、坦尚尼亞、迦納、尚比亞、蒙古和菲律賓等國的央行,正依賴本國金礦來建立黃金儲備。

Shaokai Fan解釋:「你可以說這比在國際市場買金還便宜,因為許多央行都能以略低於國際價格的折扣購買。」

傳統上,央行會透過全球場外交易市場(通常以倫敦為中心)購買黃金,這些交易通常經由主要的貴金屬銀行進行,並以美元、歐元或英鎊計價,央行所購買的黃金,是符合「倫敦交割標準」(London Good Delivery、LGD)的高純度金條,並存放於如英格蘭銀行這類頂級金庫。

《路透》報導曾提到,迦納黃金局(Ghana Gold Board)今年 4 月與多家礦業公司簽訂協議,由央行代表購買其 20% 的產量;坦尚尼亞去年 9 月也要求所有黃金出口商,包括礦商和交易商,須將至少 20% 的產量保留給央行購買。

根據 LSEG 資料,目前黃金現貨價格為每盎司 3328.3 美元,年初至今已上漲近 27%。直接購買本地產金可節省銀行手續費、仲介費與運輸成本。

而以本國貨幣向本國金礦採購黃金,還能提升貨幣政策彈性。因為要在國際市場購買黃金,央行必須動用外匯儲備。透過本幣購金可避免動用美元等外匯儲備,提升整體儲備結構的多元性與抗風險能力。

據WGC對73間央行的調查顯示,約95%預期未來一年全球央行將持續增加黃金儲備。

Shaokai Fan補充說,以前央行若想增持黃金,通常會選擇國際市場,「但現在很多央行開始思考:如果自己國家就有金礦的話,那為何不直接用這些黃金來增加儲備?」

不過,若國內缺乏符合LGD標準的精煉設施,仍需將原金送至海外加工,額外支付精煉與運輸費用,如迦納、尚比亞等國可能仍須依賴海外精煉,但部分國家如菲律賓、哈薩克擁有LGD認證的精煉能力,就可進一步降低成本。

央行的採購行為也對當地小型礦業產生正面影響。不僅有助於弱勢礦工脫離非法供應鏈,建立正規市場管道,也強化供應鏈的可追溯性與合規性。

Shaokai Fan指出,這是一個雙贏策略,「央行透過穩定且合法的採購,既增強自身儲備,又有助於改善當地小規模礦工的生計與行業規範。」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