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指出,川普總統的關稅可能意味著消費者需要為新車支付更高的價格。(法新社資料照)
吳孟峰/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美國總統川普重申「美國優先」經濟政策,並實施新一輪關稅措施,主要針對來自中國與墨西哥的進口車輛與零件,鎖定包括汽車、零組件與金屬在內的進口品項,引發汽車市場連鎖反應。
外媒指出,目前市場上有15個汽車品牌,主要是在中國或墨西哥有生產線,或者依賴相關零件進口,因此首當其衝出現漲價風險,包括BMW、Buick、Dodge、Ford、Ram、Jeep、Volkswagen、Volvo、Polestar,以及Kia、Mazda、Nissan、Honda、Subaru、Toyota。
根據汽車產業與經濟學者分析,這波關稅將推升美國消費者購車成本,衝擊範圍涵蓋15個主要品牌,預計每輛車價格將上漲4000美元至1萬2500美元不等,將視車款與產地而定。
據報導,川普此舉意在保護美國製造業與汽車工人,對於底特律的通用、福特與Stellantis三大車廠短期內可能形成利多,但也加深供應鏈壓力與全球化合作的複雜度。
根據美國國際貿易署(ITA)資料,中國與墨西哥這2國是全球最大的汽車製造國之一,同時也是美國汽車供應鏈的關鍵產地。事實上,不少美國或歐洲品牌的低價車型皆於墨西哥與中國生產,仰賴當地較低的勞力成本以維持獲利空間。
川普政府早在第一任期便已對中國商品加徵10%關稅,隨後再疊加另一波10%的進口稅,現行針對汽車的總關稅已高達25%,不僅涵蓋整車,還包括引擎、電子元件與鋼鋁材料。此外,鋼鋁產品的額外25%關稅亦已正式生效,進一步拉高車輛整體製造成本。
專家指出,這些關稅由進口商負擔,但實際上多半會轉嫁至消費者身上。
儘管美國通膨近期略有趨緩,新車價格自去年以來微幅下滑0.3%,但分析師指出,隨著關稅全面上路,價格走勢恐將反轉。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資料,二手車價格已年增0.8%,預示著整體車市正逐步承受壓力。
對消費者而言,原本售價相對親民的日系與韓系車款,恐將不再具備價格優勢。
分析師指出,對於車廠而言,若欲避開關稅,唯一選項便是在美國境內建廠生產,但此舉所需資本支出與營運成本將明顯高於現行策略,恐不符經濟效益。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