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洲雖然是世界上的第五大洲,其面積約為1400萬平方公里,但卻是全球唯一一塊沒有常住人口的大陸。(法新社)
1959年南極條約簽署 凍結主權爭議
歐祥義/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地球正持續變暖,而最能感受到這一點的地方,正是南極和北極。近期研究顯示,位於世界最南端的南極洲,其暖化速度約為全球平均的2倍,雖然南極蘊藏大量未開發的礦產與能源資源,但自1990年代末起,南極就禁止任何形式的開採行為,不過理論上,該禁令將可能於2048年重新審議。未來要如何在保護南極環境與資源開發之間取得平衡,引發世界各國高度關注。
南極洲雖然是世界上的第五大洲,其面積約為1400萬平方公里,但卻是全球唯一一塊沒有常住人口的大陸,這是因為全洲約98%的地方都被平均厚度1.9公里的冰層覆蓋著,相當不適合人類居住,而在二次大戰後,由於領土爭議逐漸升溫,加上冷戰對峙與軍事擴張疑慮,促使了《南極條約》(Antarctic Treaty)和相關協議《南極條約體系》(Antarctic Treaty System,ATS)簽署。
在1959年簽署的《南極條約》,凍結了有關南極洲的主權爭議,讓南極洲在法律意義上成為共管領土,由南極條約體系成員國協商管轄,並在1961年生效,最初只有12國簽署,後來越來越多國家加入,截至2024年,該條約已有 58 個締約國。
《南極條約》的核心內容包含將南極洲劃定為科學保護區、確立科學研究的自由並禁止任何軍事活動。圖為2014年舉行的南極條約協商會議 (ATCM)。(歐新社)
南極禁止任何軍事活動及採礦
《南極條約》的核心內容包含將南極洲劃定為科學保護區、確立科學研究的自由並禁止任何軍事活動。而「南極洲」的定義是指南緯60度以南的所有陸地與冰棚。後來更陸續通過了其他與《南極條約》相關的協議,包括在各次南極條約協商會議中通過、並經締約國批准的約200項建議,其中就包含1991年簽署、1998年生效的《南極條約環境保護議定書》。
該議定書是對《南極條約》的補充和強化,禁止南極地區的開發行為,並透過5項具體附錄,致力於保護南極環境,其中議定書的第7條中,明確禁止任何科學研究以外的礦產資源活動,原則上,這項禁令對探勘與開採礦產的限制是無限期有效的。
南極洲目前只有來自世界各國的科學考察研究團隊,圖為南極洲喬治王島(King George island)上的智利基地。(法新社)
南極蘊藏豐富油氣及淡水
《德國之聲》(DW)報導指出,「羅斯海」(Ross Sea)是南冰洋中最可能存在碳氫化合物的區域之一。紐西蘭學者布雷迪(Anne-Marie Brady)在2019年的報告中指出,研究人員估計,南極大陸蘊藏約5000億噸石油,天然氣儲量介於3000億到5000億噸之間,此外南冰洋可能還有1350億噸的石油儲量。
在南極洲冰封的高原中,還埋藏著煤礦、鑽石、黃金與其他貴金屬,更別說南極洲還擁有全球3分之2以上的淡水資源,對某些缺乏淡水的地區來講,這才是最寶貴的資產。布雷迪形容:「對許多與南極有關的國家而言,南極就像是一座等待開發的寶庫,」
雖然《南極條約體系》禁止了南極洲任何形式的開採行為,但《南極條約環境保護議定書》的第25條,卻賦予任何協商締約國在議定書生效滿50年後,也就是2048年,可以有權要求檢討其內容的適用性。這一條款亦適用於第7條,這代表理論上來講,2048年後就可以啟動修訂程序。正因如此,一些學者認為,該議定書對南極礦產的開發設下的是一項「50年的暫停期」,是一種可以在特定條件下被重新檢討的永久禁止條款。
雖然《南極條約體系》禁止了南極洲任何形式的開採行為,但2048年條約可望重新檢討,而在全球暖化下,屆時南極融化的冰川可望使開採更便利。(彭博)
南極磷蝦在食物鏈中扮演關鍵角色
該條約並未涵蓋海洋生物,這部分由另一個相關機構「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委員會」(CCAMLR)負責,CCAMLR同時也監管南極地區的漁業,至今已設立2處海洋保護區,這些區域禁止捕魚,只有部分研究例外。
根據統計,羅斯海保護區面積達200萬平方公里,約為德國國土的6倍,是全球最大的海洋保護區,紐西蘭南極科學平台(Antarctic Science Platform)主任伯特勒(Nancy Bertler)指出:「該保護區是全球30%的阿德利企鵝、25%的帝王企鵝、30%的南極海燕,以及大約50%的羅斯海虎鯨與南太平洋韋德爾海豹的家園。」
在面對氣候變遷與污染等海洋環境壓力不斷加劇的情況下,伯特勒指出,海洋保護區不僅有助於監測與管理像磷蝦這類物種,更在提升整體生態系韌性方面扮演關鍵角色。
南極磷蝦雖然數量很多,但牠們只能在狹窄的溫度範圍中存活,暖化的海水與冰層減少,正對牠們的生存造成威脅。有鑑於南極磷蝦在食物鏈中扮演了關鍵角色,正往南遷徙的磷蝦,使海鳥與哺乳類的數量出現增減,棲地範圍也發生改變,伯特勒指出,目前其後果仍大多屬於未知數。
南極磷蝦雖然數量很多,但如今牠們的生存正遭遇威脅。(歐新社)
中國積極在南極大陸擴張
儘管有聲音希望能擴大保護區,但並非所有人都支持這項提議。《美國之音》(VOA)報導顯示,在2024年的CCAMLR年度會議上,中國和俄羅斯被指控合作阻止關鍵提案,包括建立新的海洋保護區,以及和修訂南大洋磷蝦漁業管理計畫的提案。
由於任何成員都可以否決提議的,自2016年以來,中國和俄羅斯不斷阻擋任何有關南極保護區的進展,主張現有限制已足夠。專家更透露,中國和俄羅斯拒絕支持提議,是因為它們認為,建立更多的保護區,將導致更多的南極地區無法使用或開發。
與此同時,中國正積極在南極大陸擴張、興建基地,美國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2023年報告,就直指中國的權力野心已逐步擴張至極圈地帶,恢復了第五科研站的建設。到了2024年,中國也宣布其開站,最初稱呼為「羅斯海新站」,之後改稱為「中國南極秦嶺站」。
塔斯馬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Tasmania)的南極事務專家普雷斯(Tony Press)在接受《美國之音》的訪問中指出,中國和俄羅斯所做的很多事情表明,它們現在採取的行動,是為了確保未來在南湖可能採取的行動,不受任何限制。
中國正積極在南極大陸擴張、興建基地,圖為2023年時,中國科研團隊登上破冰船「雪龍號」。(歐新社)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