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部舉行「身心障礙者職場合理調整行政指導說明記者會」。(勞動部提供)
〔記者徐子苓/台北報導〕為了達到對身心障礙勞工在職場上平等、無歧視的目標,勞動部與障礙者團體合作推動「合理調整」,研擬「身心障礙者職場合理調整行政指導」,勞動部部長洪申翰今天宣布將於7月1日上路。該指導沒有強制力,但雇主若涉及就業歧視,依法仍可罰最高150萬元。
洪申翰今天召開記者會表示,身心障礙者在台灣已突破120萬人,勞動部2023年即開始處理此議題,邀請許多障礙者團體一起研擬這份行政指導,合理調整不是一個同情或施捨,而是為了實質的職場平等;它也不只是一套設備,而是雙向的溝通和協商,調和雇主和障礙者之間的期待。
洪申翰指出,依據就業服務法規定,雇主不得就業歧視,違法將被處以30萬到150萬的罰鍰,不過「合理調整」的法源是「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主管機關為衛福部,目前合理調整並沒有強制性,希望能先讓雇主和障礙者熟悉相關程序和方法。
「合理調整」在我國職場上是一個新的概念,源自於聯合國「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核心概念之一,目的在提供身心障礙者在職場上有調整具體需要時,在不造成雇主或同事不成比例或過度負擔的情況下,進行必要及適當的調整,讓身心障礙者與其他人可以在平等基礎上享有所有人權及基本自由。
洪申翰強調,推動職場合理調整,絕對不是只有訂定行政指導,重點在如何將合理調整融入職場,勞動部將以公私協力方式,與障礙團體合作,透過團體的行動支持,展出勞雇雙方協商作法,導入政府相關資源,創造成功案例,藉由個案的累積,逐步創造職場合理調整友善環境。
勞動部官員表示,行政指導的適用對象不限於持有身心障礙證明者,也適用沒有身心障礙證明、但確實有資料佐證有實質需求的勞工。另外,行政指導要提醒雇主最重要的是,障礙者提出調整需求時,雇主應透過溝通對話,了解需求釐清狀況,最後再評估對策。
勞動部也協調各地方政府建置「職場合理調整諮詢輔導窗口」,如勞雇雙方有疑問或對於身心障礙勞工的調整請求無法有共識時,由政府來協助勞雇雙方協商可行的作法,並引導雇主運用政府資源,例如職務再設計補助、職場學習及再適應計畫、就業適應及在職訓練等,讓合理調整可以順利進行。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